近代历史战争心得体会高中及收获 对于近代史的心得体会(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推荐近代历史战争心得体会高中及收获一
1、教师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少,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有时找不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4、教师性格缺陷:温和有耐心,但心太软,不严厉,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要求太宽容,导致个别班级课堂秩序不够好。
5、教师课件制作费时费力,但文字和幅数过多(超过20张),不简练,学生活动仅限于看、听、背,游戏、活动少,学生不耐烦。
6、教师讲解内容理论性强,有时说话较生硬,缺少轻松、幽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7、教师被旧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不敢创新,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大胆放手。
8、学生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认真,尤其是错别字现象严重。
二、具体改进措施:
1、提高兴趣。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2、联系时事。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中国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3、学法指导。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4、理清线索。我在进行《侵略与反抗》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5、能力培养。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6、加强教研。把握好课堂教学,悉心沟通,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潜心研究,及时调整思路。
7、总结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
8、强化训练。记忆作业,要求实事求是,理解记忆。书面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答题规范,注意条理化、序号化、段落化;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推荐作业,拓宽视野,条件允许,尽量完成。
推荐近代历史战争心得体会高中及收获二
暑假里,我看了《光辉的历程》这部大型纪录片,从中受益匪浅。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这几十年中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勇敢地与反动派展开了英勇斗争,并且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经过二十八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
新中国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农业、交通、运输、教科文卫与体育方面新中国取巨大的业绩。尤其是科学,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1997年7月,在和平稳定之中,香港回归祖国,在国歌声中,五星红旗与特区区旗相伴升起,从这一刻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五星红旗与特区区旗相伴升起,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未来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在很久前,我看了一本书,叫《党的光辉历程》从中我读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但是有 个故事人们值得我们学习,他牺牲时只有八岁。他是孩子们的骄傲、自豪、榜样。他就是王二小。 他为了让共产党完成计划 牺牲了自己,太伟大了。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伟大精神,就是同学们缺乏这种精神,所以他是我们的榜样。 从从中我感受到,人要有胆识和胆量。就像王二小一样是一个识大体的人,他是我心中的伟人,是《党的光辉历程》中的一大小英雄,小伟人。
从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开始,中国近代史就由此产生了,鸦片战争也由此拉开序幕,两对矛盾也因此产生:农名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饱受摧残,一些自强的中国人掀起了洋务运动,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思想,为中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康有为认为中国要自强,要发展必须从制度上改革,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要改良,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实力强大,戊戌变法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在孙中山看来,改良失败,必须要通过革命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920xx年辛亥革命来临,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革命也深入人心,但是革命成果被袁世凯夺取,受制于帝国主义的控制。1920xx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五四运动首先引起了学生罢课,而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大面积反抗,五四运动进入高潮,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此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0xx年中共一大召开,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1920xx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同年9、10月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受挫后,部队退到文家市会合并召开前委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并在进军途中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改编,从而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43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移阵地,进行长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留下了血迹斑斑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细菌实验,潘家峪惨案。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在1945年日本天皇投降,这是中国人民首次赢得反帝国主义的成功。1947年内战再次爆发,国共两党之间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国民党退居中国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洗血百年耻辱,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看清了一个事实,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必须把国家的重点工作放在经济建设,一心一意搞经济。中国人民在继续古代先进科技的基础上,涉及了更高端的科技领域——两弹一星的成功成果,表明中国在科技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跨越性的突破。但是由于没有这反面的经验,又产生了一系列问题。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后来有经济领域衍生到了政治领域,十年文化大革命,很多国家领导人或者知识分子在这期间受到迫害。1976年,问题得到纠正,中国的发展进入正轨。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得到了一个转折——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国的另一个新的篇章,这是吸取了封建时代闭关锁国的教训后累计的经验。
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沿海港口,沿海城市,特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过去失去的领土也是时候去带回家了。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中国发展后实力的见证,也是邓小平对外策略成功的成果。20xx年神舟五号的发射表明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之后的神六,神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人民不骄不躁,不断前进的证明。20xx年我举办了傲人的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示了中取得的经济成果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向外国人民宣扬了我国的文化:爱国主义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精神在运动员生上有,在志愿者生上有,在每个国人的生上都有体现,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20xx年,我们举办了世博会,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看着外国游客在观看时不住的点头,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这是他们对中国的肯定。
推荐近代历史战争心得体会高中及收获三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起源,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并不普遍,农业生产仍以石器、木器、骨器为主;人们已懂得了开沟排水、沤制绿肥、除草培土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基本具备;家庭饲养业也得到发展;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发展:
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两人三牛的耦犁,并出现犁壁;东汉出现直辕犁;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并增加了犁箭、犁评。
2、耕作技术的进步:
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出现垄作法,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③耕作制度:汉代基本上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设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还创造和改进了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改制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3、小农经济的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又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徭役兵役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它长期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小农经济下的农业处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牲畜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除缴纳赋税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但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在生产、很难提高生产技术,这就日益阻碍了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到了近代小农经济越来越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它成为了阻碍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①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②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人工冶铁属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掌握了铸造生铁技术,发明铸铁柔化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北宋时普遍使用煤作冶铁燃料,南宋开始使用焦炭冶铁。③春秋晚期掌握了炼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西汉掌握了炒钢技术,"百炼钢"在西汉出现,南北朝有灌钢法。
2、丝织业: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代室内养蚕很普遍,并出现了织机;西周丝织技术突飞猛进,出现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出现多种丝织品;西汉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发明了提花机;唐代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并吸收了波斯等国的技艺;宋代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明代中后期,丝织业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商代已烧纸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元代烧出了著名的清华和釉里红,我国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2、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
近代历史战争心得体会高中及收获 对于近代史的心得体会(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