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心得体会范文 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心得体会(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心得体会范文一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进》。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作为中国的炎皇子孙,倍加感受到我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
当党的会议把“科学发展观”庄严写进党章时,当“科学发展观”春风般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他的六十一华诞。回顾这波澜壮阔的六十一年,回顾这六十一年的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动人画面被永远留在了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
全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无偿捐赠一颗肾的汉族女青年王艳娜;有23年如一日帮助边疆孩子尽快适应异乡大学生活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邵春亮;有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的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如果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那做一棵河边的青青小草吧。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2022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心得体会范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了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融合的势头,多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在党章上,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入宪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宪法保证。2018年宪法首次将中华民族列入宪法,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高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多样性,确立了56个民族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和平交往、和谐共济、和谐发展、守望协助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成果、新使命和新要求,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宪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宪法的生命是实施,宪法的权威也是实施。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引导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宪法,弘扬宪法精神,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依法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切实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中华民族共享精神家园,进一步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做出了历史贡献。60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时代,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一致,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联系更加顺畅方便。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谈判民主机制,通过平等对话和谈判,扩大共识,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相互信任,产生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政治整合模式,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地区因素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程序、议程的完善和创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民族地区区的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党和国家密集出台了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少的民族发展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等9项支援政策,提出了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文化繁荣等37项工程项目。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实现了民族地区的全面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仍需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历史方向,积极布局,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在宏观视野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历史条件需要积极把握时代的主题,从宏观的视野来看,才能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有政治视野。做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党,关键是人。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面对罕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
其次,要有发展视野。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接近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是轻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着眼于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要求,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采取新的发展措施,取得新的发展效果,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法治基础,不断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力。
再次,要有世界视野。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的梦与世界的梦紧密相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铸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相互鉴定中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变局时代继续开拓新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统一考虑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谋一域。统一考虑是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统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其重大关系。
首先要统一整体,统一规划,自觉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两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重视发展目标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各族群众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加强五个认同
其次,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
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心得体会范文 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