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及收获 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几”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找到了一个与“第几”有关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包子,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了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先吃第五个该多好啊!”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这个人说的对吗?”“不对,不对。”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时聪明的刘煜站起来说:“这个人要吃五个才吃饱,如果只吃第五个的话,那他就只吃了一个。”我适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教学“第几”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主题情境,学生通过排队,将主题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的体验,深切地体会到几和第几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为了帮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我根据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如“我想考试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学生有了老师的引导,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第几”。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虽然课前我让学生感知了方位,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圈了第四个。
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四、讲完练习之后我进行了小结,但感觉小结的方式不对,我是让学生上台排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总结的时候不应该提问:“一共有5个同学”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几),“第5个同学”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第几),问的太唐突了,虽然有个别同学知道,但是我觉得大部分孩子还是觉得云里雾里,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只要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并能够区分就可以了。这是一个感知的过程。
五、在后面讲练习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想想做做”第1题从左边涂色,可以先复习一下“左右”,做一做有关“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的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方向的感知,再进行涂色,效果会好些,目的性会更强些。2.“想想做做”第2题,“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吗?”有的学生听过,有的没听过,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兴趣还是蛮高涨的,应该事先准备一个故事的录音,或者动画,让孩子在轻轻松松中学到知识。
当然,课堂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些遗憾,所以实际与预设是有距离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学之后的重设计和反思,教学之后适当的调整设计,相信对以后的教学能提供借鉴作用。
对于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共1课时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2、引导学生探究线面平行的问题可以转化为线线平行的问题,从而能够通过化归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转化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观察、猜想研究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及逻辑论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转化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和动手的良好品质。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线与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线与面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引入
一、问题引入
木工小刘在处理如图所示的一块木料,已知木料的棱bc∥平面a′c′.现在小刘要经过平面a′c′内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却不知如何画线,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1)过p作一条直线平行于b′c′;
(2)过p作一条直线平行与bc。
(问题引入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兴趣,带着问题学习目的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二、知识回顾
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法: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三、知识探究(一)
思考一:如果直线a与平面α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α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答:平行或异面。
思考2:若直线a与平面α平行,那么在平面α内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无数条;平行。
思考3:如果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经过直线a的平面β与平面α相交于直线b,那么直线a、b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答:平行;因为a∥α,所以a与α没有公共点,则a与b没有公共点,又a与b在同一平面β内,所以a与b平行。
思考4:综上分析,在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答: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四个思考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四、知识探究(二)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定理可简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符号表示:
(由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符号语言,一步一步深化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五、应用示例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如果a,b是两条直线,且a∥b,那么a平行于经过b的任何平面。 ( × )
(2)如果直线a和平面α满足a∥α,那么a与α内的任何直线平行。 ( × )
(3)如果直线a,b和平面α满足a ∥α,b ∥α,那么a ∥b。 ( × )
例3 如图所示的一块木料中,棱bc平行于面a′c′.
(1)要经过面a′c′ 内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应怎样画线?
(2)所画的线与平面ac是什么位置关系?
分析:经过木料表明a′c′内的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实际上是经过bc及bc外一点p做截面,也就是找出平面与平面的交线。我们可以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和公理2、公理4作出。
练习2: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上的点,eh∥fg,求证:fg∥bd.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2)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课堂总结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方面强调总结两个定理。)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p61练习,习题2.2a组:1,2. (做在书上)
p62习题2.2a组:5,6.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引入
一、问题引入
木工小刘在处理如图所示的一块木料,已知木料的棱bc∥平面a′c′.现在小刘要经过平面a′c′内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却不知如何画线,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1)过p作一条直线平行于b′c′;
(2)过p作一条直线平行与bc。
(问题引入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兴趣,带着问题学习目的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二、知识回顾
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法: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三、知识探究(一)
思考一:如果直线a与平面α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α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答:平行或异面。
思考2:若直线a与平面α平行,那么在平面α内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无数条;平行。
思考3:如果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经过直线a的平面β与平面α相交于直线b,那么直线a、b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答:平行;因为a∥α,所以a与α没有公共点,则a与b没有公共点,又a与b在同一平面β内,所以a与b平行。
思考4:综上分析,在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答: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四个思考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四、知识探究(二)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定理可简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符号表示:
(由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符号语言,一步一步深化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五、应用示例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如果a,b是两条直线,且a∥b,那么a平行于经过b的任何平面。 ( × )
(2)如果直线a和平面α满足a∥α,那么a与α内的任何直线平行。 ( × )
(3)如果直线a,b和平面α满足a ∥α,b ∥α,那么a ∥b。 ( × )
例3 如图所示的一块木料中,棱bc平行于面a′c′.
(1)要经过面a′c′ 内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应怎样画线?
(2)所画的线与平面ac是什么位置关系?
分析:经过木料表明a′c′内的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实际上是经过bc及bc外一点p做截面,也就是找出平面与平面的交线。我们可以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和公理2、公理4作出。
练习2: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上的点,eh∥fg,求证:fg∥bd.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2)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课堂总结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方面强调总结两个定理。)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p61练习,习题2.2a组:1,2. (做在书上)
p62习题2.2a组:5,6.
对于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
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及收获 设计数学实践作业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