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走访老师心得体会精选 访问老师的心得体会(八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学生课堂走访老师心得体会精选一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
通过本次研修学习,我们真正地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研修,深刻感悟。
我积极投身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研修培训,这是我人生历程中一段含义深刻的文化苦旅,也是生命与智慧迅即聚核与绽放的过程。我通过课程视频聆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课程文本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通过课程作业反思了以往和展望即将启动的教学改革;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历史教学与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
三、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我的研修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懈努力。
四、自主学习,交流研讨。
观摩研讨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五、师徒结对,实践反思。
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六、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个人研修已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平台,本学期,我从实际出发,把坚持个人研修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努力做到从实践困惑出发,在研修思想的引领下,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力求提高课堂效率。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几个月的就要暂告一段落,这此期间了很多让自己受用终生的东西。虽然本次研修活动时间即将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的结束,这只是我新的征程中迈出的第一步,我还要远航。回顾我的研修活动,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需要我去细细的反思。
最后,还要感谢所有专家组的领导和教师。正因为有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指导老师的跟踪学习,学员们的主动,在研修专家的指导下,学员们在理论知识、学习状态、教学技能上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在这个知识舞动的平台上,我们所有参加研修的学员们互帮互助,积累并快乐着!
描写学生课堂走访老师心得体会精选二
明实老师的这节《哈姆莱特》阅读课,不事雕琢,朴实而大气,有如大西北的长天与旷野。俗话说,文如其人,其实文与人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倒是课堂教学,让教师的生命信息弥散在教室的每个角落,要把自己的个性与涵养掩藏起来,那是绝无可能的。
文如其人,课尤如此。
明实老师的课线路粗犷,轮廓分明,而师生的互动多止于自然而然的对话,少有刻意为之的活动设计与情境引入,显然缺了一点“潮味儿”。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今的课堂似乎也有着类似的审美趣味,有太多的花样与太多的奇崛。有些课如盆景一般,一枝一叶都凝结着设计的匠心,一言一行都埋伏了遥远的深意。明实老师的课,完全不是这个格调。就像日常聊天,偶有波澜,不见巨浪。但我想说,这正是我喜欢的课。不过,我喜欢的,不是它的朴质,而是它的朴质正好切合了这个文本的特质。没有抽象的好课,朴质的也好,华美的也罢,都与好课无关。在经典阅读的课堂上,好课的标准,就看教师能否在学生与经典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发学生与经典的对话。就此课而言,就看明实老师能否引导学生穿越时间的长河,穿越文化的鸿沟,去到那位几百岁的老人面前,用自己的耳朵,认真倾听那位老人的心声。
英国人常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对于中国人来说,莎士比亚的魅力恐怕更多来自“说不清”而非“说不尽”。这“说不清”,既源于文化的差异,也源于语言的障碍,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莎士比亚的博大精深。哈姆莱特似乎就是这样一个“说不清”的人物。我们多认为他是一个哲学王子、复仇英雄,可也有人煞有介事地论证他是个精神病患者。明实老师着意于引导学生发掘这个看似老套的复仇故事的人文主义内涵,事实上,他在很大程度上也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我必须承认,这个同样困扰着我的难题,并未因这节课而释然,相反倒触发了我更多的思虑。这不是教学的失败,恰恰是教学的价值所在。譬如,在明实老师的解读中,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主要表现在个性解放与自由意志上,并且由此关联到鲁迅先生“沙聚之邦”与“人国”的命题,关联到现代公民的培育,这个思路一方面让我欣然,一方面却让我惶惑:在先前的教学中,我更倾向以“正义”的观念来解释哈姆莱特的复仇以及复仇中的迟疑与延宕。“正义”这样的普世观念,当然有助于消除横亘在学生与莎剧之间的文化壁垒,但是不是有违剧作的原意呢?细读明实老师的课堂实录,那严谨的分析与严明的逻辑,让我不得不再一次直面爱汶河畔的那个老头儿。
这就是教学的价值。经典是远方,而教师只是通向远方的桥梁。我们给学生敞开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的风景,还得靠学生自己去领略。在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经典作家面前,学生要谦卑,我们更要谦卑。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一眼洞穿的想法是不自量力的,一网打尽的念头是不切实际的。有些老师太急切,太贪婪,太想把哈姆莱特“说清”“说尽”。于是,便绞尽脑汁地想花样,挖空心思地搞设计。结果呢,本末倒置,对教学设计的关注超过了对经典的关注,教学的痕迹遮蔽了文本的意义,经典倒在不经意间成了饰品。
明实老师的朴质,意义正在于此。面对“说不清的莎士比亚”,我们的任务不是想方设法把它说“清”,而是搭建一个平台,切开一个口子,让学生“说”起来。重要的是“说”,不必奢求“说清”与“说尽”。看明实老师上课,学生在说,他也在说,大家都在说。一路说下来,做的是同一桩事情:看看莎士比亚到底在说什么,看看哈姆莱特的精神
学生课堂走访老师心得体会精选 访问老师的心得体会(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