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博物馆云参观心得体会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想(8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红色博物馆云参观心得体会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培育青少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与担当为目标,以厚植红色基因为引领,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等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努力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宣传者,为实现十九大确立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努力奋斗。
(一)育人为本,突出主题。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工作重点,突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面向学生,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要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设计主题班会、演讲、歌咏等多种活动形式,使青少年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教育和熏陶。
x年x月-x月。
(一)红色教育进校园。我区地处大南山北麓,革命年代硝烟不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思想教育内涵。以我区深溪等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医院、英雄石洞等红色资源为依托,推进红色乡土教材、红色书籍进校园;根据校情、学情等实际情况,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把红色教育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准备邀请老一辈讲红色故事,使红色故事、红色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传唱红色歌曲。要结合音乐课教学红色歌曲,使学生会唱爱唱红色歌曲,以班为单位组织红色歌曲合唱,升旗集会唱红色歌曲,课间时间校园播放红色歌曲,厚植红色基因,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三)开展专题活动。学校结合建党、建国、元旦及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坚持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演讲、朗诵、歌咏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角度展现学生心中的红色文化,从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深化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和认识,抒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怀。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工作机构,以彭汉强校长为组长,学校领导班子和班主任为成员,精心设计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推动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根据“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实施方案工作安排,精心设计主题标语、宣传橱窗、黑板报、文化墙、学校广播会、学校微信公证宣传等形式,让红色文化随处能见,随时可学,凸显校园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教室。
(三)加强督查,务求实效。“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是当前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体教职工要提高政治觉悟和规矩意识,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认真组织做好各项教育实践活动。
有关红色博物馆云参观心得体会二
在假期中,我阅读了一本叫《风展红旗如画》的红色读物。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的红色事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读完以后我明白了今天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商场;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快乐的玩耍;可以在明亮、干净的教室读书,都是用革命先辈的鲜血换来的。所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中吧!
红军来到洪田镇马洪村,他们发动村民闹革命、写标语、打土豪、分田地。你或许和我心中想的一样,什么是革命?‘农民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耕地归农’,这就是革命!红军有来有回,当红军小哥哥离开马洪村后,白狗子要破坏写好地标语。村民和敌人斗智斗勇,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马洪村的一幅幅标语就像是一颗颗革命的火种,永远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
在书中,同样有着一个另我敬佩的人物,他就是“土地委员”——张腾辉。
张腾辉和罗瑞珍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兄弟俩希望老百姓像苏区一样,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地种。没有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了!1934年3月,安砂镇迎来了红军独立第七团。红军的到来,令方圆百里的地主、土豪闻风丧胆,个个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当然,这兄弟俩一个敢做敢为的罗瑞珍做了当地的苏维埃主席,张腾辉当任土地委员。
不是所有的地主都那么听话。一个叫吴妆祝的地主不肯就这样名落孙山,他想尽一切办法东山再起。于是,他打起了张腾辉的坏主意。
趁着张腾辉一人值班,吴妆祝带着几个歹徒把张腾辉反绑在大树上,他先用刀破开张腾辉的肚子,张腾辉的肚子鲜血如泉水般涌出,可张腾辉却一声不吭,随后吴妆祝又让手下把张腾辉的肠子拖了出来,场面惨不忍睹。张腾辉就这样壮烈牺牲了。可吴妆祝又带人把张腾辉那无力还手的老母亲和妻子惨忍杀害了。张腾辉一家三口为了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汇成了我们今天的辛福生活,所以我们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以中华民族那些先辈为榜样。从小学习做人,长大争做祖国的栋梁之才。报效祖国,为五星红旗增添新的光荣哟!
有关红色博物馆云参观心得体会三
老师们,同学们:
你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发扬红色精神,立国志。
从1919年5月北京市内爆发的唤醒到1949年10月北京市内响彻天空的义勇军进行曲,从1921年7月嘉兴红船上传的拯救中国的声音到2017年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呼吁,从马列主义在中国大地的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到新世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科学发展观的诞生。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以红色的精神把红色鲜艳的幸福之花盛开在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5月,神圣的5月,几年前的这个时候,烈士们用他的热身解放了全中国。青春不复返,年轮不复返,历史不复返,但它永远记在中华民族的丰功碑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在革命战争时代,无数革命先辈为革命的胜利勇敢牺牲在红军翻雪山的路上,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像敌人一样残酷地考验士兵们的意志,寒冷地袭击了所有人。
一位军需部长为了确保军队的正常进行,为了长征的胜利,尽量为所有的士兵配备棉衣,但自己穿着旧的薄军服被寒冷夺走了生命,他靠在光秃秃的树干上,像雕刻一样,这个雕刻是红军长征中永远不会倒下的丰碑,这个丰碑是红色精神的丰碑,是爱国精神的丰碑,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铁人王进喜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热情投身建设,在大庆
仰望这座伟大的纪念碑,我觉得中华民族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忍耐力,不怕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这种不去的民族精神,使旧中国从落魄中再次崛起,再次站在世界民族的森林里。
历史如烟,像诗一样巨大,悲壮凝重。
回忆往事岁月浓厚,在这首宏伟的诗中,爱国主义永远是鲜艳的红旗,引导我们前进!
如今,坐在宽敞明亮教室的我们,沐浴着祖国的春风,成长在幸福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我们,仰望着我们的五星红旗,更要深刻理解和继承红色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牢牢树立爱国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献上青春。
作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员,我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重温入团誓言。我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遵守团章程,执行团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格遵守团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享受辛苦前后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飞翔,在理想的天空中战斗,用科学知识丰富翅膀,武装自己。
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响应时代的呼吁,弘扬民族精神,挺起我们的民族背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有关红色博物馆云参观心得体会四
思想若不提高,行动恐难有力。近日,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学员五队党支部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活动时,摸清学员的思想底数,精确打出“组合拳”,三管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几项活动内容串联起来,把教育效果落到了实处,赢得了学员的认可。
“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精心培养一流的新兴人才……”走进校史馆,动听的校歌旋律、悠久的光荣传统、琳琅满目的奖项证书让该大队学员斗志昂扬。该大队通过参观校史馆的活动来激发学员对强国兴军的热情、帮助学员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哈军工”精神,以此吹响强军号角。
一张张展板、一段段视频生动地向学员们展示几十年来大学走过的光辉历程。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学员们立志要继承大学优良传统并有所作为。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地了解了我军的光辉历史和我校的优良传统,能作为这里的一份子,我感到十分自豪。”学员曾俊辉在参观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道。
“墨汁为什么那样甜,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是因为这中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在学员队星火讲堂中,主持人唐海龙在台上慷慨陈词,仿佛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场面生动地描绘在观众眼前。
为传承红色基因,该大队开展一系列学英模活动。学员通过诗朗诵、情景剧等方式,重温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十位全军挂像英模的事迹。同时,中队组织学员以“我身边的红色故事”为话题开展强军故事会。
“那一次,我们重走红军挑粮小道,冒雨再上井冈山……”学员马振起走上讲台介绍一年前去井冈山现地教学的情况。自故事会开始,学员纷纷讲述自己亲历、身边或是家乡的红色小故事,一时间在该队掀起了一阵传承红色基因的头脑风暴。
该大队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教育活动,为学员营造出“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力争担当强军重任”的气氛,使主题教育入脑入心,在学员之间产生良性反应。
有关红色博物馆云参观心得体会五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武昌东湖之滨,1953年筹建,1963年3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馆名未董必武同志题写。经过近年的扩建、新建,现已有编钟陈列馆(1999年2月)、楚文化馆(20xx年12月27日)对外开放,另有综合馆正在建设之中。三馆呈“品”字形排列,均为高台阶、宽屋檐、“覆斗”式大坡面屋顶的楚建筑风格。其中编钟馆陈列面积为2400平方米,楚文化馆陈列面积2880平方米,预计综合馆陈列面积为2.4万平方米。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近20万件藏品以出土文物为主,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这些文物中有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其中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都具有极高和极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 湖北省博物馆一级文物400余件,主要有:
2. 战国时期的越王勾剑,1965年在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
3.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
4.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乐律文字。
5. 战国时期的青铜尊盘,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盘口沿的镂空附饰采用熔模铸造工艺制成。
6. 战国时期青铜器鹿角立鹤,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种想象中的吉祥物。
7. 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大玉戈,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
8. 商代打击乐器铜鼓,1977年崇阳白霓出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皮鼓形铜鼓。
另有商朝的陶鸡、大圆鼎,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十六节龙凤佩、金盏,南北朝的青瓷莲花尊,唐朝的乐俑,明朝的金凤冠等一级文物。
【编钟陈列馆】
编钟馆是湖北省博物馆中集“展览厅”和“音乐厅”于一体的专馆,由《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和古代乐器演奏厅组成。展厅陈列着曾侯乙幕出土文物中遴选出的400余件各类精品。演奏厅与展厅以连廊相接,可以容纳200位听众。
曾侯乙墓于1978年2月出土,经过发掘、整理,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为东周考古学提供了新的实例,全面展示了我国先秦时期高超的音乐水平,并为科学研究和工艺美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例。目前在编钟馆展厅中陈列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文物:
1.主棺、陪葬棺、狗棺 主棺包括一具内棺、一具外棺。内棺由巨型木材制成的葬器,出土时重达两吨半,上有红色底漆盒黄、金、灰、黑色漆绘制的各种花纹图案。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重达七吨半。棺身由十根工字形铜立架嵌十块木板构成,固定于地板四周的铜框上,棺盖四周有十二个铜钮,棺底有十个圆形的铜足。四周绘有红色、金黄色装饰花纹,内壁为素面红漆。另有较小的陪葬棺两具、狗棺一具。
2.鹿角立鹤 由鹿角、鹤身、翅膀等组合而成的一件青铜器珍品,各部位乃分别单独铸成再合铸在一起,代表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出土时,位于主棺的东面,头向南方,表示两层含义:一者为死者守灵,驱除鬼怪;二者护送灵魂升天。
3.铜盥缶 盥洗用的储水器,采用铸镶法形成了红铜花纹,周身镶有绿松石,铸造工艺极富特色。所谓铸镶法,简明地说是将预先铸造成形的红铜纹饰,经修整后置于青铜器的铸形内,然后合范浇铸青铜液而成型。可使红铜花纹与青铜器体紧密相连,十分牢固,但因红铜的熔点高于青铜,所以对铸造红铜纹饰的设备及陶范的技术要求极高。
4.鉴缶 曾侯乙墓中精美的青铜礼器,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通高63.3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整座器皿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镂孔盖中的方孔套住缶的口沿,缶的底部有三个穿眼的圆足,鉴底部有三个弯形栓钩插入缶底部的圆足。中间一个倒钩装有活动栓,插入圆足后即自动倒下,钩住缶的底部。使用时,尊缶内装酒。由于鉴与缶之间有空隙,冬天放入热水可以温酒,成了“保温瓶”;而夏天放入冰块则可起到冷却作用,同时防止酒酸,是名副其实的“大冰箱”。
5.九鼎八簋 “鼎”是古代用于烹煮肉食和盛贮肉类器具,三足两耳;“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类似现今的大碗。战国时期,“鼎”与“簋”是配合用的,是天子祭祀的“锅、” “碗”。曾侯乙的“九鼎八簋”,一套17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我国战国时期青铜冶铸技术发展至巅峰的代表作。铜鼎铸造非常精致,每只通高35.6厘米,口径45.7厘米,重20公斤。周身铸满纹饰;还铸有四只铜虎,造型生动逼真
6.尊盘 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曾侯乙墓中的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蟠虺透空花纹。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然一体。整套器物纹饰繁缛,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一种容易雕刻的蜡,按照绘就的复杂图案,精心雕刻成蜡质“尊盘”,形成“模”。然后以特制的泥浆包住它,待泥浆干燥后进行烘焙,令其坚
红色博物馆云参观心得体会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想(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