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范文辉通用 武夷山吴应辉(八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武夷山的范文辉通用一
现在我们来到了武夷第一峰——大王峰,又称纱帽岩,天柱峰,因山形酷似宦者纱帽,远望似擎天巨柱和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在武夷36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峰腰有仙岩,有天鉴池。
欣赏完了大王峰,再来看看玉女峰。玉女峰与大王峰隔溪相望,像一对脉脉含情的恋人。据说:很早以前,武夷山是个洪水泛滥,野兽出没的地方。后来,从远方来了一个叫大王的青年,带领大伙儿劈山凿石,疏通河道,终于制服了水患。从此,人们过上了好日子。一天,玉女出游,被武夷山美景所迷,并下凡与大王相亲相爱。不料,此事被铁板鬼密告玉帝,玉帝大怒,下令捉拿玉女归天,玉女不从,定要与大王结为夫妻。铁板鬼便施展妖法将他俩点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两岸。铁板鬼为讨好玉帝,也变成山岩横亘在一对恋人之间,这就是现在的铁板嶂。
游客朋友们,美丽的武夷山景区里还有许多风景名胜,大家可以尽情游赏,两小时后,在这集合!
武夷山座落在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境内。相传很久以前,武夷山是个洪水泛滥,野兽出没的地方。百姓们辗转沟壑,无以为生。后来从远方来了一位叫大王的勇敢青年带领大伙劈山凿石,疏通河道,终于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来的沙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从此人们过上了好日子。一天,玉女架云出游,被武夷山的美景迷住了,并下凡与大王相亲相爱。不幸此事被铁板鬼知道告诉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大怒,下令捉拿玉女归天,玉女不从,定要与大王结为夫妻。铁板鬼施展妖法将他俩点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两岸。铁板鬼为了讨好玉皇,也变成山岩横亘在两恋人之间,日夜监视他俩。这就是现在的铁板嶂。从此两人只好凭借镜台,泪眼相望了。玉女峰下的浴香潭相传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的“印石”是大王送给玉女的定情信物。
武夷山还有一处景色优美的地方,叫“东南麓”。东南麓处在武夷山脉的北段,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爷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游客们,武夷山位于武夷山脉的中部。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武夷山看看。来,跟着我,我们绕过大门,来到了武夷山的楼梯下面,我们来到了天游峰,天游峰的海拔有408米,相对高度215米。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接仙峰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峰上有一泂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约120米泉。峰上名木古树众多,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道:"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也。"
参观完天游峰我们再去大红袍景区看看。大红袍景区在著名大峡谷"九龙窠"内。这是一条受东西断裂构造控制发育的深长谷地,谷地深切,两侧长条状单面山高耸、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独特的节理发育,使峰脊高低起伏。
游客们,你们可以去天游峰,也可以在大红袍景区里游赏。不要乱丢垃圾,请注意安全。
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希望下次能带大家游赏其他景区。
如何写武夷山的范文辉通用二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莅临宋街东面入口处。这条百余米的仿宋古街,具有浓厚的宋代江南建筑风格。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繁华如梦,酒旗倌风,古韵犹存。神经宋街有大小店铺几十家,主要销售饮誉内外的武夷岩茶、蛇制品、旅游工艺品。此外,还有酒铺、茶观,客人随到随饮,十分方便。古老的闽越文化宋街上展现着她那迷人的风采,使她成为向中外游客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长廊。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位于宋街入口处的武夷山历史文物陈列馆。这里陈列展出武夷山市博物馆部分收藏文物。主要有武夷山历代名人塑像和形象地介绍武夷山先民如何治理、开辟武夷胜境的实物、模型及图片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实物就是1973年9月取自武夷山观音岩洞内的武夷山一号船棺。这个模型就是古汉城遗址模型。
经碳14测定,武夷山一号船棺距今已有3800多年,相当于夏代的晚期。武夷山架壑船棺的遗存,为研究福建省行秦历史和探讨古越族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城村古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西南一公里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汉城遗座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崇阳溪环绕城的东、西、北三面。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三处豁口通道,为当年的城门。城外挖有护城壕。经发掘,城内分布着殿宇、楼阙、营房住宅、治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多处。建筑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与当时平原地区的城市布局截然不同,是江南独树一帜的"干栏式建筑"。古城排水系统,利用自然山坡和沟谷建成,实行雨水、污水分流,规划十分合理自然,令人称奇。城村汉城,究竟是闽越王余善的行宫,还是汉武帝平定闽越后设立的一个军事城堡,它是怎样兴起衰落,还有待考证。
步出文物陈列馆,沿宋街前行,前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三清殿。三清殿是我国道教宫观的主要殿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隆庆元年(1567年)冬应召北上时,曾在殿中墙上题诗一首:"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取封候印,愿向君王换此山。"
大家请看,三清殿前有一组石碑,其中最高的这块是刘公神道碑。它连基座高3.7米,宽1.45米,原立于五夫镇刘子羽墓道上,1981年5月移至于三清殿中珍藏。1985年10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神道碑详记宋代大儒刘子羽的家世及生平事迹。刘子羽,崇安五夫人,官至右朝议大夫,在江苏镇江知府任上时,因触怒投降派秦桧,被罢职家居。他是朱熹之父朱松的挚友。朱松死进,朱熹年仅14风,遵父遗嘱,奉母举家投奔刘子羽。刘子羽侍为子侄,精心教诲,终于使朱熹成为一代大儒。为报答刘子羽抚育之恩,朱熹含泪撰文并书写了这篇情真意切,共有3725字的碑文。碑额上的篆字:"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系南宋吏部尚书张式所书。神道碑左边这块诗碑,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龚一清的140字《游武夷记》七言古诗。右边的石碑是清朝正年间崇安县知县刘靖题写的"洞天仙府"和1962年现代文豪郭沫若视察武夷山时抒写的“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的《游武夷泛舟九曲》诗碑。1985年10月有关部门还在三清殿中心堂设立"中美武夷山兰亭学院"(后改为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数百名学员。他们中有大学教授、建筑学家、=电影导演、记者、心理学家等,在武夷山边观光游览边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外籍学员的欢迎。
出三清殿,前行百余米,前面这座洁白如玉的徐霞客塑像,就是1996年武夷山市为纪念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闽考察武夷山380周年而建造的。1620xx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徐霞客,头戴母亲亲手缝制的云游冠,从家乡江苏江阴县(现为江阴市)出发,穿浙江、过江西,首次踏上了入闽的艰辛道路,对武夷山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活动。就中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他几乎踏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写下了不朽名篇《游武夷山日记》,精确地记载了武夷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排列和九曲溪的发源流向,记载了峰峦崖谷和洞穴溪潭的位置,出色地描绘了神厅秀丽的武夷山水。
徐霞客塑像后面的这座山峰就是大王峰。现在我们沿"徐霞客入山处"牌坊开始向上攀登。大王峰,又名天柱峰、纱帽岩,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严而得名。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大王峰海拔526.8米,四面陡峭,攀登较困难,是武夷山三大险径之一。当年徐霞客登大王峰时,日已西薄,下山寻路不得,竞"以手悬棘,乱附而下",险些青山埋忠骨。如今登峰的道路经过整修后,已是有惊无险。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离峰顶还有一半路程,请大家继续努力。前面这块巨石是"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从这里再登一梯,过小石门,大家看到的这口宽七尺,深三尺的水池,名为"天池",池水极为清沏,虽旱不竭。池上石泉为"寒碧泉",池侧为宋羽士林文能结庐处。从这里再上一梯,大家可以看到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升真观遗址。从观左拾级而上,大家看到的这一块平地,则为"通天台"。再往上登数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顶。峰巅有一罅,宽约一米多,下窥黝黑,投以石,声殷殷如雷,片刻方息。相传这就是宋代屡遣使者投送"金龙玉筒"的地方,故名"投龙洞"。峰顶古树参天,积叶遍地,极为平旷。从峰巅俯瞰群峰碧水,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请大家顺我手指的方向看,横欹在大王峰北侧,其麓相连,高不及大王峰的这座山峰就是幔亭峰。登帽亭峰的道路有二条,一是由大王峰升真洞旁上去,一是由换骨岩右侧直上。幔亭峰顶,地势平坦,有一片巨石,状如香鼎,叫做"宴仙坛"。据宋祝穆《武夷山记》载: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古三仙人,在幔亭峰顶张幔为亭,结彩为屋数百间,大宴乡人,应召而来的男女二千多人循虹桥鱼贯而上,到了峰顶,幔亭、彩屋铺着红云茵、紫霞褥,金宇氤氲;鼓乐齐鸣,歌声嘹亮,席间食品全非人世间所有。歌师彭令昭高唱《人间可哀之曲》。随着歌声一停,空中隐约传来环佩车马声。仙人消失了,乡人随之下山。忽然间暴风骤雨走红桥,峰顶顿时空无一物,只剩丹崖翠壁依旧。"幔亭"之名即由此而来。镌刻在幔亭峰乐壁的"幔亭"二字,大四方丈,为明吴思学所书。石刻下方有一块巨石,浑然方正,上大下小,约莫可坐数十人,俗称"棋盘石"。相传当年汉武帝派遣使者来武夷山,就是在这里用乾鱼祀武夷君的,所以又称"汉祀坛"。
幔亭峰北面这座山峰是换骨岩。相传方外之士得道尸解,都要在此"换骨",方能羽化登仙,岩之得名,由此而来。换骨岩上有两个岩洞,一个叫灵云洞,一个叫云虚洞。灵云洞分上、下两洞,上洞在南壁,下洞在东壁,上下盘旋,互相沟通,宛如高楼上的回栏曲槛。上洞的石罅中,有泉七孔,四时不竭,名为七星泉。传说喝口七星泉的水,就能消灾除病。云虚洞在在岩的北壁。洞内方广数丈,可纳百余人。洞中有小楼两楹,不施片瓦,风雨不侵,俗称"仙女梳妆楼"。相传这是武夷山孔、庄、叶三位仙女修真的地方。
换骨岩北面有石三块立于岩巅,即人们所说的三姑石。三姑是指"太素孔君、太微庄无君、太妙叶元君"。相传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崇安大旱,田土龟裂,禾苗枯焦。有一天,农人江小三的换骨岩下灌田,忽见三位道姑打扮的女子沿山径走来。她们见江小三等农人灌田辛苦,便招江小三上前,授以小葫芦和秘诀后便飘然而去。江小三如法施行,顷刻间,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救活了枯焦的禾苗。为感谢这三位仙姑,清江小三来到了她们居住的"云虚洞"。正端祥间,忽见洞门大开,一道童引出这三位仙姑。江小三慌忙上前叩谢。三位仙姑告诉他:"我们本是会稽上虞人,唐天宝年间,来武夷山学道,栖息于天柱峰下,一日遇见皇太姥,授以"丹诀",承她指点,在换骨岩云虚洞中修练,今修烘已毕,就要离开武夷山"。说完,这三位仙姑倏地不见了。后乡人为纪念这三位仙姑,便将换岩骨巅的这三块巨石取名为"三姑石"。
各位朋友,请大家随我下山。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建筑物就是武夷宫。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是万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胜地之一。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九曲溪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宫殿。宋大中祥符二年(1020xx年),增修屋宇达三百多间,建筑面积达数百亩。宋绍圣二年(1095年),宋哲宗降旨大建宫殿,改名"冲估观"。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著名理学家朱熹、刘子 等都曾任过冲佑观提举(相当于现在武夷山景区管委会主任一职)。元泰定五年(1320xx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 。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
武夷山的范文辉通用 武夷山吴应辉(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