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得体会的几句话总结 对实验的心得体会(五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实验心得体会的几句话总结一
1、通过对原核和真核各种形态细胞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解细胞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2、学习显微测量的方法,对细胞的大小有一直观认识。
小白鼠肝细胞切片;鸡血红细胞;蚕豆叶片横切片;
普通光学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
(一)细胞形态观察
l、动物细胞的观察
(1)人肝细胞切片: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肝细胞的形态构造。
(2)鸡血细胞涂片的观察:观察血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2、植物细胞的观察
取蚕豆叶片横切片的观察:注意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的大小和测量
1、卸下目镜的上透镜,将目镜测微尺刻度向下装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再旋上目镜的上透镜。
2、将镜台测微尺刻度向上放在镜台上夹好,使测微尺分度位于视野中央。调焦至能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分度。
3、小心移动镜台测微尺和转动目镜测微尺(如目镜测微尺分度模糊,可转动目镜上透镜进行调焦),使两尺左边的一直线重合,然后由左向右找出两尺另一次重合的直线。
4、记录两条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按下式计算目镜测微尺每格等于多少μm:
镜台测微尺的格数
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 × 10
目镜测微尺的格数
1、目镜校正:40倍显微镜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17/70=0.24
2、细胞大小的测量:
五、作业与思考:
1、血细胞按含量高低,主要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白细胞最大,红细胞次之,血小板最小。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白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形态见下图。
2、植物细胞一般比动物细胞大一些。形态图见下。
3、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测定的细胞大小基本一致,但有一些偏差。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中同等实际距离下的两点视野距离更大,而更容易测量准确。
对于实验心得体会的几句话总结二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实验。
上课时,老师准备了鸡蛋,一杯水,盐,勺子,还有杯子。问:“如果把鸡蛋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同学们议论纷纷,小何同学说:“鸡蛋会沉下去。”小鹏同学说:“会变颜色。”小铭同学说:“会浮起来。”
这时候,老师叫小凡同学把鸡蛋放进水里。我心里想:鸡蛋会不会往下沉呢?没想到,鸡蛋摇摇晃晃慢慢地沉了下去,像潜水艇一样,我心里非常失望。
老师接着说:“谁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
同学们灵机一动,看到了盐,异口同声地说:“在水里加盐。”
于是,老师往杯子里一勺一勺地加盐。原本以为鸡蛋可以浮起来,但是它还是没有浮起来,一动不动,沉睡了过去。
继续加盐,加一勺盐,鸡蛋就一点一点浮上去,同学们惊讶地把嘴巴张开,眼睛大,心想:到底怎么回事啊?
最后老师揭晓了谜底,原来水加盐,水密度增大,于是鸡蛋浮起来了,大家都恍然大悟。
对于实验心得体会的几句话总结三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一:
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
实验心得体会的几句话总结 对实验的心得体会(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