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博物馆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7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博物馆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天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文庙在天津旧城东门里,又名孔庙,因与武庙相对,俗称文庙。是天津市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大殿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后经明天顺、万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扩建。清雍正年间,天津府、县同设治所于城内,因而庙东侧为府庙,西侧为县庙,均有照壁、拌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府庙主体建筑的殿顶均用金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庙外有二柱三楼式牌坊两座,明代建造,万历、清康熙年间重修,是天津市内仅存的过街牌楼。
文庙位于天津旧城东门内大街路北,由相邻的三路建筑组成。中路是天津府文庙,东路是府明伦堂,均始建于明正统元年(西元1436年);西路是天津县文庙,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整个建筑群占地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全国唯一的府县比邻的文庙古建筑群,1954年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建筑始建于明代,位于天津南开区东门内大街路北,是全国唯一的府县合一的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历史
天津文庙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提学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设立卫学。天津卫指挥使朱胜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办学校。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称卫学,为天津地方教育官学和尊孔的庙宇。后清雍正三年(1720xx年),天津卫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卫学亦改为州学。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学两侧增建县学,形成府、县学宫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学东侧扩建明伦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庙是天津历史上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也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基本信息
天津文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天津文庙位于天津南开区东门内大街路北,是全国唯一的府县合一的古建筑群。天津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据《天津卫志》载:“文庙,在东门内。明正统元年,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照陵西按察司佥事林时,建言事例,奏淮开设。本官遂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官,首建堂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也就是说天津文庙创立之始就与学宫(卫学)合为一地。
天津于明代1420xx年设卫建城,后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戍守军士达16800人,加上家属和随军移居人口,数量相当可观。当时天津居户的主体就是军人户籍人口,而学校教育尚为空白,因而军人子女教育已成突出的社会问题。为解决此问题,1436年,天津左卫指挥佥事朱胜献出私宅,建成天津“卫学”,“卫学”是儒学的一种,又称文学,是津门首座官办学校。
后明景泰、天顺、弘治年又先后增建了棂星门、两庑和专事教学的明伦堂。明万历四十年(1620xx年)在天津卫城西南角楼创办“武学”,以学习弓箭、美术等武艺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经考试合格也可进“文学”。清雍正三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因此,卫学改为州学,后又升为府学,天津文庙也随之升为府庙。由于府、县官员不能同地祀孔子,故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庙西侧另建县庙,又在县庙西修建县学,形成天津文庙府县并列的格局。
1920xx年,教育家严范孙等在文庙成立了“崇化学会”,聘请著名学者王襄、郑菊如等在此讲学,培养出许多文史方面的学者,后改为崇化中学。1949年改为东门内一中,后被少儿图书馆、新华书店古籍部等单位借用。1985年进行复原修缮,原驻内单位迁出。
平面布局
文庙的平面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的牌坊。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
主体—大成殿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庙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位于全庙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孟轲、颜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显示出孔子之学后继有人,学子济济一堂。旧时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在此举行,它是整个祭孔活动的中心。在天津按照旧时的规定,对于孔子,每年农历春秋各举行一次祭典。农历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这时所有的学校都要放假,要集体向孔子行礼,还要吃一顿捞面,聊表纪念“孔诞”之意。另外,东、西两侧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及历代的名宦、乡贤等。
后殿—崇圣祠
崇圣祠就是后殿,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东门内的两座过街牌楼也是文庙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此牌楼为二柱三楼式,木结构,造型奇特。横额上有鎏金雕龙华板,精巧的斗拱支撑三座“五脊六兽”的四阿瓦顶,加之华士奎书写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宝点缀,使牌楼既气势雄伟,又玲珑秀丽。这也是对孔子的颂扬之词。
文庙作为天津的名胜已保存500余年。在津门,孔子作为圣人也被祭祀已数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庙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拨巨款多次进行复原保养维修。1985年市政府拨款90万元修葺并重建县庙影壁、泮池和棂星门。1987年成立了文庙博物馆并与同年十月对外开放。馆内陈列有《府庙大成殿复原陈列》和《孔子生平展》,馆内现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礼、乐器。比较重要的有编磬、古琴、古瑟、建鼓、应鼓、搏鼓以及铜爵、竹篚、竹笾等等,这些藏品表现了中华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馆内还不定期举办“祭孔古乐演奏”。
主题博物馆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二
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位于博览园中华海坛地下,展厅面积1890平方米,以现代布展手段,扼要展示了英租威海卫32年(刘公岛42年)期间的基本史实。
作为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之一,威海卫是继香港之后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行租借的。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威海市曾先后五次派员赴英国查档,收集资料,找回了部分珍贵史料。
然而,世人对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毕竟知之甚少,真实地再现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屈辱历史,进而激发世人的爱国热情,已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公岛上散落着大量的英式建筑和相关遗迹,作为刘公岛三大历史文化主题之一,“英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却始终未能得到开发利用。因此,在刘公岛建设一座全面展现英租历史的博物馆显得很有必要。经过反复论证,刘公岛管委会投资建设了还原英租威海卫历史的大型文化景点——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进入英租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898年的威海卫,港湾里泊着几艘英1舰。远处的刘公岛绿意葱茏,闲适而安谧。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那个形单影只的小男孩孤独地坐在一旁,神情凝重地望着远方,分明就是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当时的威海卫已被英军占领。这就是该馆的序厅——威海卫全景。
从序厅向西是一条引领游人回顾历史的通道,两侧的图片记录了当年威海卫及刘公岛的概貌。通道虽短,步入其中却有一份凝重和辛酸,犹如穿过时光隧道,重又回到英殖民统治下的威海卫,开启那段已尘封百多年的记忆。
穿过“隧道”,即进入该馆的第一部分——“威海卫土地上的国中之国”。然后依次还有“常备不懈的军事控制”、“难圆的第二香港梦”、“欧风东渐”、“坎坷归途”共五个部分。通过场景复原、幻影成像、高分子蜡塑等先进手段,将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把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他于1920xx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在他的主持下,当时的威海卫逐步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馆内复原了洛克哈特官邸一角,我们可以通过1:1的幻影成像技术直观地了解到骆克哈特工作时的情形。
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修建了军事训练基地及营房,利用刘公岛和威海卫沿海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此外,英方还利用当地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进行避暑和疗养。他们在岛上设立供官兵休养、消遣的各种生活和娱乐设施,建起了将军避暑楼、海军病院、别墅、酒吧、舞厅、教堂,还有3个足球场、数十个网球场以及高尔夫球场、棒球场、地滚球场、台球场等。每到盛夏时节,挂着米字旗的航空母舰、潜水艇、巡洋舰、大小鱼雷艇便云集刘公岛,上万名英军官兵在岛上度假休闲,刘公岛俨然成了皇家海军的海上乐园。
《租威海卫专条》签字后,英国当局认识到,光靠一纸空文难以实现殖民统治的目的,要想在威海卫站住脚,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作保证。由于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兵力匮乏时期,不可能从本土增派部队,殖民当局遂决定在华组建雇佣军,以担负威海卫的防务。
1899年,英方严重违背《租威海卫专条》的有关规定,在威海卫成立了一支由300多中国青壮年组成的雇佣军。这支在华组建的部队被称为“中1团”;由于该军团中的士兵全是华人,又称“华勇营”。这支军队着英军装、操毛瑟枪、打米字旗,这些“假洋鬼子”成了殖民当局“以华治华”的有利武器。
“中1团”组成不久,就成为英国殖民当局镇压威海卫人民的得力工具。特别是1920xx年威海人民掀起抗英武装斗争的时候,这支武装力量曾奉命对民众的抗英斗争实施了疯狂镇压。庚子事变后,华勇营有400多人奉命乘军舰赶赴大沽口,被编入英军作战部队序列,号称“英军第一军团”,参加了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卫和北京城的战斗。“中1团”最鼎盛时期,曾发展到1300人。后来“假洋鬼子”们越来越感到为真洋鬼子当炮灰的耻辱,先后有800多人开了小差……
1920xx年日俄战争爆发,由于俄国在华地位被日本取代,加之英日又签订了同盟条约,英国对日本的戒心随之消除。1920xx年6月,中1团最终被解散,大部分士兵转往南非当警察,部分人留在当地充任巡捕。
英租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巨大伤亡使交战各方兵员锐减,劳力奇缺,为挽回战争颓势,英法军团将目光转向中国,通过招募华工以解决劳力需求。英方认为山东苦力不仅耐寒冷,而且强壮能干,是最好的招募对象。英法两国先后在直隶、山东、江苏等8个省招募华工近14万人。作为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因转运华工达54000多人而成为最大的华工输出地。
华工们在威海卫集结后,经过短期培训,就与军用骡马一道从海上被运往欧洲,在战争中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在英租馆内,有一幅即将远行的华工与亲人依依惜别的照片,还有当局发布的华工工资表。馆内播放着当年流行的吟咏华工命运的《华工出洋歌》,其悲怆、凄凉的旋律催人泪下……
展厅内有一幅记录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的老照片,那里葬有遇难华工842名,是欧洲最大华工墓园。长眠在那里的华工们被视为“中法关系的先驱”。
1920xx年11月,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但华工们的命运却长期无人过问,后来由于广大幸存者的强烈要求,才于1920xx年被陆续遣返,但实际上回国的只有11万人。厅内播放的短片《巴黎和会》,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悲惨境地。
走出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此时此刻,回荡在脑海里的就是序言中的那段话了: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非为缅怀已逝的年华,而是重在浓陈前鉴、警示今人、留戒后生……
这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地,这里是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国耻地,这里是惨遭英国殖民统治42年的屈辱地......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承载着太多的历史积淀。
1985年,封闭了近半个世纪的军事0刘公岛,裹挟这大海的热情,向世界张开美丽的怀抱。历经20xx年风雨洗礼,新世纪的刘公岛已成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和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文
刘公岛上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又有汉代刘公、刘母的动人故事;既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等大量文物古迹,还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众多欧式建筑。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累计投资近亿元,重点抢修恢复了海军公所、龙王庙、丁汝昌寓所、东泓炮台、旗顶山炮台、水师学堂等遗迹、遗址。建立了文字、照片记录档案,树立了保护标志,征集文物和资料数千件,其中济远舰前双主炮堪称镇馆之宝。刘公岛博览园通过深入挖掘刘公美德、英租42年、甲午战争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向游客展开了一幅幅跌宕起伏、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成为人们感悟悲壮历史、凭吊甲午英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风光
刘公岛自然风光秀美,远眺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南部海滩绵延,水清沙洁。听涛崖、板礓石、五花石等地貌奇特,登山临水,饱览壮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4000亩森林中,乌桕、龙柏、朴树等70多钟林木、50多钟花草郁郁葱葱,200多头野生梅花鹿以及70多种鸟兽栖息林中,
博物馆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博物馆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