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个人工作小结(汇总8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军事大业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在九连生活的这一个月,时间虽短,可其中有许多人许多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刚到营区是下午,来到了九连。作为科大师兄的指导员给我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我觉得很舒服。
我们是以普通战士的身份,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与战士们一起出操,一起练习,一起劳动,一起站岗,深刻体味到战士们的辛劳。从天天起床整理内务,到认真擦拭每一块地板每一扇窗户,从白天的训练,到深夜认真的站好每一班岗,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放置。
刚开始几天,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在干活中积极地与士官战士聊天,沟通交流,了解在这生活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与这些战士的差距,找到了自身的不足,战士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而且我也对我自己有了正确的定位。后来,我们也参加连里的训练,有射击训练,有武装越野训练,当然少不了基础体能训练。我们在训练场上,想的是我们代表着军校大学生,也会拼尽全力去参加训练,在五公里和器械这两个训练项目上,体现了军校生在体能方面的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进,在后面的生活中,营长指导员给我们制造了一些与步战车亲密接触的机会。他们允许我们驾驶步战车,观摩战斗射击和教练射击,我们见识到了08步战车的先进性能,认识到了那些战士在训练场上全新的面貌,他们如狼似虎,不服输,为打赢!
这次实习部队,我看到了连队全体官兵合格的政治素质,过硬的军事素质,严酷的纪律要求,优良的作风养成。经过这一个月的实习我认识到要想在部队建功立业,以下几个要素必不可少。
首先是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立功军营的前提条件。要想做好基层工作就必须在思想上做到安心工作。指导员跟我讲过,要耐得住寂寞。就拿九连来说,营连主管都在这儿工作很长的时间了,十几年的都有!他们把自己的家庭、亲人放在千里之外,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靠打打电话关心家人,这些靠的就是那份毅力和坚定地思想根基。
其次是过硬的军事、文化素质。过硬的军事素质是立功下层的根基保证。在与指导员交谈时,他告诉我,在基层部队,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做好表率,只有什么工作都身先士卒,战士们才愿意对你做到信服,在战士们的心理才会有地位有威信,连队的各项工作才容易得以开展。若是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考核任务,何谈在基层建功立业?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是我们立功军营的催化剂。军校四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丰富的常识将是我们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基础。经过这次实习,我感到基层部队给那些擅长专业知识、文化常识拿手的基层干部,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学校的时候,有那么多的教授,那么多的教员,还有图书馆,说资源异常丰富毫不为过。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在校时光,认真学习,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并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加以应用,就必然会在基层部队这个大舞台上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当然还要有精干的管理组织能力。精干的管理组织能力是立功基层的基本前提。在基层部队,除了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之外,首先要会组织官兵进行执勤站岗、训练以及落实一日生活制度,这些都是与人打交道。要完成这些工作,精干的组织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更重要的还有战胜艰苦的勇气和毅力。肯吃苦是我们在基层部队工作的基础。毕业后,到了基层,在院校这个舒适的环境里待久了我们,很可能会不适应基层的气候、伙食、住宿条件等等,也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还要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是的,去军营建功立业,就是要吃苦,就是要有那份勇气和毅力!
实习过后,我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缺点,这也给我指明了后面努力的方向。我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在基层部队的工作。我们得清楚一点,选择了从军,就得做出牺牲,就要勇于奉献,树下建功基层的坚决信念。除了心态,还要抓紧在校时间,强化素质。在校的一年已经过去,这也让我有了紧迫感,通过这次实习,我发现自己需要补的课还真是很多,不管是军事素质,还是专业知识。
在后面这段时间里,我会珍惜在校时光,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为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主题军事大业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国防建设是指国家为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家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它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物理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国家的主权将被剥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 责任。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国防传统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夏王朝的出现到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成就,国防的发展脚步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一、国防的含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二、国际形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国防建设
根据国家安全需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
1、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科学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规划、军兵种发展战略,2010年前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
2、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军民兼容互利,提高和平时期国防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益;
3、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争取到2020年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4、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坚持科技强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四、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然而,中国军事思想毕竟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着中国特有文化营养,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实践。因此,中国军事思想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军事思想而言,总体上又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小结:人类历史,是一个演绎着战争与和平悲喜剧的巨大舞台,而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振兴,则是贯穿于一幕幕起伏跌宕、蔚为壮观的话剧中最为激动人心的的主题。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绘制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蓝图,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再次成为历史聚光灯下一个鲜活的主角,全世界所瞩目。
主题军事大业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摘要]富国强兵的思想古已有之,本文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断为依据,探索了富国强军战略的文化根源、理论基础,为全面理解富国强军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富国强军战略马克思主义
富国强兵,是中国春秋初期管仲关于国家富裕,武装力量强盛的思想和政策。主要思想:一是富民是富国强兵的前提;二是富国是强兵的基础;三是富国强兵要以农业为本,强兵要重视军事手工业。这三点论述了富国和强兵的关系,以及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制社会,以农业为本,重视军事手工业如兵器的制造和发明等强兵的思想。以后的各封建王朝的变法也是以此为基本思想的,自此,富国强兵思想在历代封建王朝根深蒂固,成为王侯将相的治国法宝。
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经济与战争的论断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萌芽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暴力的胜利以武器生产为基础,而武器生产又以整个生产为基础,暴力比其他一切都更加依赖于现有的生产条件。它阐明了战争胜负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战争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与武器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列宁也明确提出:“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的著名论断。这些论断为萌发富国强军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直接理论来源
1.毛泽东军事思想中隐含的关于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理论初步奠定了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1933年8月12日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1956年4月25日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防不可不有”说明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又说:“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说明了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物质基础扎实了,国防建设才有根基,才有发展潜力。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是富国强军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石
邓小平在《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邓小平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问题,关键是把经济发展起来。在国家一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用于国防建设的情况下,军队要忍耐几年,保证国家首先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国家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要紧密结合这个大局,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积极参加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同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涉及国家大局问题。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是国防现代化。中国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连自卫的力量是都没有,日子就不好过,要受人家欺负。军队建设也不能等,必须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谋求尽可能快的发展。
3.江泽民国防与经济建设思想推进了富国强军战略的提出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同仇敌忾,团结御侮》,《十年来军委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十六大报告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江泽民从我国军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较低的基本情况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国防建设要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要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
公务员个人工作小结(汇总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