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于江西八扬八治心得体会(8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32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江西八扬八治心得体会

安福武功山有4大景区,分别是金顶景区、箕峰景区、武功峡景区和羊狮慕景区。今天大家要游览的就是云中草原———金顶景区。武功山古名罗霄山,又名泸潇山,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总面积365平方公里,拥有大小景点36处,自然和人文景物景观114个。

武功山风光旖旎,集“雄、险、奇、秀、幽”于一体,素有“乾坤胜境”之誉。瀑布群、高山草甸、金顶古祭坛群为武功山三大绝景,其中高山草甸、金顶古祭坛群最有特点。

武功山草甸为亚洲同纬度规模最大的高山草甸,其海拔之高、面积之大在国内绝无仅有。海拔最高的白鹤峰,也就是常说的金顶达1918.3米,为江西省内最高峰,面积逾10万余亩,其中安福所占面积最大,金顶上的古祭坛和道观均在安福境内。安福武功山的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比较明显,在海拔1300米以下主要是阔叶林,再往上便全是针叶林。最显著的就是武功山的黄山松落群,有些成群,有些点缀在草甸之间。至海拔1700米以上,眼睛所到之处就是高山草甸了。

三天门

三天门,也称做图坪。“坪”,是表示很开阔平整的地方。武功山地势比较险要,而在这个地方却有难得的开阔平地。葛仙在武功山开设道场以来,发现了这个平整的地方,便命名为“图坪”。早在三国时,道教即在山上“安营扎寨”。隋唐以后,道佛儒三教在武功山融汇演绎。至清代中期,山上的宫坛寺观达百余处,拥有金顶、集云、图坪、箕峰四大宗教丛林,庵、堂、寺、观曾发展到100多处,名扬天下。这里终年钟鼓不息,灯烛长明,素有“小南岳”之称。图坪就是武功山四大宗教场所之一。这里分布着规模宏大的太极宫、广济宫、万寿宫等道观、庙宇先后得到南北朝、宋朝、明朝等四个皇帝封赏。特别是唐宋以后,历代名士大儒慕名前来,如文天祥、杨万里、黄庭坚、陶渊明、解缙等,或吟诗作赋,或挥洒墨迹……

现在的三天门,历经战火的洗礼,道观和寺庙已经损毁,只留下依稀昭示其过往辉煌的残垣断壁。安福武功山管委会成立后,对这片难能可贵的遗址群进行了发掘性保护。

至古官道登山口

自古以来,从安福上武功山有三条路:西面经从钱山上武功山的路叫朝天路;东边经宜春从文家上武功山的路叫朝圣路;南面经赣江从泰山上金顶叫朝仙路。这个古官道,就是从文家上武功山的朝圣路。自旅游开发以来,安福将过去的古道,改成了水泥的游步道。经此上山比乘坐索道多1个多小时。大家可以根据自身体力和身体状况选择徒步还是乘坐索道。

武功山露营基地

这里曾经是安福武功山的露营基地,水泥坪上搭建的是蒙古包,附近有水源。20xx年11月份,安福武功山响应省里的号召,拆除武功山上不在规划内的建筑。现在这里为安福武功山露营爱好者的一个基地之一。

大家朝箕峰和香炉峰的方向看,有个大的湖面,那就是武功湖了。这个湖的水域面积达13平方公里,水域开阔。岛屿点缀其中,就像美丽的千岛湖一样。再往里走,视野开阔,基本上360°无死角。基地尽头的正前方,大家远远的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岩石山体,那是安福武功山的羊狮慕景区,号称“小黄山”。在大家的左前方看到一片平坦的山脊,那里是发云界。从安福武功山三天门上经白龙江大瀑布,再走发云界,经沈家大院再到羊狮慕,是一条很有名的武功山穿越路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白鹤观

白鹤观位于安福县境内,最初叫茅庵,始建于唐代神龙元年(720xx年),53年后迁至白鹤峰。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720xx年至1946年的200多年内,白鹤观经历了6次重修。明朝时,是山南山北200余所庵、堂、院、观中最为有名的道场。

清道光二十年的一天深夜,由于香客不慎,香烛的明火引燃了神龛前的垂帘,熊熊烈火顿时将观舍烧了个干净。时任住持的刘鉴泰四处募资,几年之后,将道观修复。

1920xx年,白鹤观被付之一炬。为尽快修复白鹤观,时任白鹤观住持的刘腾瑞撰写刻印了数百份《复修武功山金顶募资序》。几年间,刘腾瑞手持募资序,奔走他方,终使焚毁的白鹤观重现昔日的辉煌。

古祭坛区

在安福武功山金顶连绵的高山草甸上,巍然屹立着四座朝向各异、建筑风格独特、神秘而古老的石垒祭坛,其中最久远的葛仙坛建于三国东吴初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古祭坛群由葛仙古坛、汪仙坛、冲应坛、求嗣坛四座古祭坛组成。古祭坛是武功山最富有特色的人文绝景之一,被誉为江南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化石。

四大祭坛的朝向各有讲究。葛仙坛面朝正东,契合道教的紫气东来之意,是典型的道教建筑;汪仙坛紧靠葛仙坛之后,面朝东南,也是道教建筑文化的表现形式;求嗣坛,面朝正南,为求子之坛,因观音居于南海的传说,求嗣坛自然面朝正南。由于冲应坛位于专家此次考察路线之外,而根据现存文字、图像资料,很难破解相关谜团,因此专家没有做出有关结论。

葛仙坛:东晋时期,葛玄前来武功山炼丹,丹炼成之后,便前往樟树的阁皂山继续修行,其孙葛洪也前来武功山修炼。飞升成仙后,后人用金顶现有的石块修建祭坛,在坛内树立葛玄的雕像祭拜,也称为老坛、观日台。在修建祭坛的时候,内部都用铜瓦装饰,后人更用巨石题上“雷霆玄省”四个字,但年代久远被毁。此坛的朝向正东,寓意“紫气东来”,也说明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化羽成仙的美好愿望。

汪仙坛:明朝时,吉安知府汪可受,为官清正,对道经风水颇有研究。汪知府在吉水县一位进士家受了屈辱,便挂印弃官,奔武功山修道。在武功老坛,他日夜诵读经文,不论寒冬酷暑。皇天不负有心人,终将道法学成。武功山神老王爷被汪的举动所感动,便托梦给白鹤峰主持,修建一坛,并封汪公为坛主。

求嗣坛:求嗣坛,顾名思义,是求子的,所以它面朝正南。观音在南海,这个祭坛与吉安市的历史名人文天祥有关。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家境殷实,但年过40膝下无子,为了求子用尽了各种方法。最后,听说武功山金顶的祭坛十分灵验,便携妻上山求子。为了显示诚意,夫妇二人听从大师的指点,在道观居住半个月之久,下山回家后不久便诞下子嗣,其四子文天祥官居丞相。

冲应坛:此坛是李道人修炼得道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李道人,祈求他的庇佑,修建此坛。

遗址保护碑

从萍乡芦溪和安福两地均可上山至顶,因此这些祭坛、道观,各地游客均能游览参观,感受武功山原始的宗教祭祀文化。安福县人民政府树立了一块武功山祭祀遗址保护碑,表明了这些遗址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温馨提示游客朋友,在游览参观的过程当中爱护、保护好这些祭坛遗址,不要攀爬至祭坛顶,不要损坏祭坛内的物品,谢谢各位的配合。

金顶

金顶,是整个武功山海拔最高的地方,有1918.3米,也称为白鹤峰。顶峰圆润如大佛坐镇。相传由在武功山修炼成仙的白鹤仙人挤土成坪。之前在这里竖了一个碑,刻了金顶2字,但在20xx年的时候,被雷劈断。很多人都知道,武功山是萍乡芦溪和安福两地的界山,但如何界定?其实两地倒水为界,金顶也是安福和萍乡芦溪的分界点。大家刚参观的四大祭坛、白鹤峰等道教载体均位于安福境内。

大家继续自由参观游览,拍照留念,在山上气温较低,请各位注意避风保暖,下山注意安全。

对于江西八扬八治心得体会

在没有开始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哪位朋友能记得苏东坡的那首诗《题西林壁》呢?有谁记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也许说名字大家不熟悉,但内容,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许很多人都是从这两首诗中才知道庐山的,并且,“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了。那么,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从我下面的介绍中也许能让大家略知一二。

庐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屹立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的西北,南接星子县,北邻九江市。庐山虽非五岳之列,却有“庐岳”之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封)。自古就有“磅礴五百里,奇秀甲东南”的赞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庐山草堂记》中赞之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的山体呈长椭圆形,从高空鸟瞰,仿佛一个肾脏,山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长约20公里,宽约16公里,总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庐山由99座山峰组成,最高峰为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秦始皇赶山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地区是汪洋一片,大约在六千万年以前,经历了一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致模样,又在200万年前,经历了第四纪冰川。简单的说,就是地壳运动,褶皱隆起,断裂上升而成,地质史上称之为“地垒式断块山”。

庐山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宜人,也许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尝试: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度左右,而庐山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于是形成了庐山春迟,夏短,秋早,冬长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1.5度,夏季平均气温22.6度,历史上最高温度为32度,最低温度为-16度,在炎热的夏季,庐山相对于山脚下的九江,南昌,南京武汉等几个火炉城市来说,是一片热海中的清凉岛屿。因此,庐山是有名的避暑胜地。常常有客人问:“庐山的房间里有没有空调呀?”其实庐山顶上是不用空调的,用空调反倒是一种浪费和污染。因为庐山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和大氧吧。只有冬天才有暖气,为了防止近几年,随着宾馆档次的提高,一些四星级的宾馆也安装了空调。

庐山是平地突起,山中的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封闭,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庐山常年处于云雾缭绕之中,庐山的烟云雾雨是庐山最美的景色之一。他有的时候丝丝缕缕,有的时候象薄纱朦朦胧胧,更多的时候是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措手不及,分不清东西南北,因此苏东坡才会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此外,庐山还有一种特殊的气候现象,有时山顶艳阳高照,云雾在山腰翻滚,而山脚下却雷声阵阵,风雨交加。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就因为这种现象写了一首诗“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庐山年平均有雾日为192天,最多年份为221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58天。所以在山中,如果碰巧遇到一场大雾而看不清四周风景的时候,千万不要遗憾,这正是庐山的一大特色嘛。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家选择到庐山来旅游呢,也是一种智仁双全的选择。庐山不但山高景秀,水资源也很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1836.8毫米,而蒸发量仅为1006.8毫米,这样又使庐山的相对湿度增大,庐山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4%,也就是说庐山比较潮湿,特别是梅雨季节,相当潮,衣服洗了一个多礼拜都干不了,被子也潮潮的,家具都快发霉了,不仅在住家,连商店,宾馆也不例外。大家在城市里呆惯了,来到山区,可能会对山里的潮湿不太适应,请大家多包涵,气候就是如此,没有办法。在此我先问一下,在座的朋友吃不吃辣的?(便于安排餐的味道)庐山人比较能吃辣的,除了口味的原因外,还可以驱寒去湿,预防关节炎。

云雾是山的灵魂,流水是山的血脉,一峰千态匡庐云,一雨百瀑匡庐水。庐山有22条瀑布,著名的又被李白描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开先瀑布,它位于庐山山南的秀峰景区,而庐山顶上有第一奇观之称的三叠泉瀑布,还有新开发的大口瀑布,九奇峰的彩虹瀑布等等。由于山中沟谷纵横,雨水充沛,常常是“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此外,庐山还有三座人工湖:如琴湖,芦林湖,莲花台水库。高山出平湖,在中国名山大川当中是很少见的,也使庐山更添秀色。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山水交融,魅力无穷。庐山不但水资源丰富,水质也很好,唐代茶圣陆羽,曾品遍天下名茶,喝遍天下名水,将庐山的谷帘泉定为天下第一泉,招隐泉定为天下第六泉,天池水定为天下第十泉。此外,在庐山的白云峰下还有报春泉,每当立春时分,涌出泉水,春季一过就停止,被称为“神泉”。其实在我国的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泉的,除了庐山的谷帘泉外,还有镇江的中泠泉,北京的玉泉,济南的趵突泉。说起天池,大家也许会以为很大,甚至会想到长白山的天池,其实庐山的天池会完全出乎大家的预料,他很小,小到什么样呢,大家看了就知道,那为何又被称为天池呢?我先在此卖个关子,到了景点以后再给大家细说。(如无行程则介绍)庐山由于雨量充沛,植物当然也生长茂盛,再加上庐山人很爱护自己的家园,使庐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6.6%,有多达2400多个品种,其中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银杏,珙桐等。树木多了动物就多了,庐山有鸟类170余种,昆虫20__多种,兽类37种,包括非常珍贵的华南虎,云豹等。庐山的山花瑞香花,他先开花后长叶,初春开花,香气浓郁。以金边瑞香最为名贵。(瑞香花的来历)此外还有庐山玉兰,云锦杜鹃和陶渊明的“东篱菊”等一些颇有庐山特色的花卉。庐山的植物品种丰富,药用植物也很多,有50多种,如天麻,竹节人参,杜仲,当归,当身,七叶一枝花,独活等等,当年李时珍就曾来庐山采草药,所以,古人有“山中一棵草,药中一味宝”的说法。

有人说“酒能让人古道热肠,茶能让人仙风道骨”,而庐山就生长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庐山云雾茶。庐山湿润的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因为其常年生长在云雾飘缈的山间,因而得名云雾茶。懂茶的人都知道,茶业按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等等。他们并不是茶叶不同,而是生产加工的过程不一样。庐山云雾茶属于绿茶,最早产于汉代,宋代时开始成为贡品。外形条索紧结、卷曲,翠绿多毫,汤色绿而透明,香高锐鲜好似兰花,滋味浓厚、鲜爽,夜底嫩绿明亮。号称“相馨、味厚、色翠,汤清”四绝。所谓“名山出名茶,名茶人人夸”,唐朝茶圣陆羽曾赞之为 “天下之奇茶”。朱德元帅品过之后挥毫写道“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古人云“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茶叶以谷雨前茶,清明前茶最好。饮茶从古人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有人说:喝茶的女人,不一定有魅力,但一定很优雅,喝茶的男人,不一定多潇洒,但一定很从容。据现代科学研究显示,茶具有多种保健性,常喝茶,可以清心、明目、美容、减肥、抗衰老、防癌、防辐射、降血压、降血脂等等。并被誉为天然保健饮品。我们当地对喝庐山云雾茶,有一句俗语: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也就是因为庐山云雾茶味到十分浓厚,第一杯是不喝的,称为洗茶,第二杯才开始饮用。随着加工工艺的提高,现在的云雾茶,为适应大众的口味,开发出了浓淡各异的品种。大家在庐山期间,玩累了,可以泡上一壶庐山云雾茶,真可谓“甘甜苦涩壶中煮,湖光山色闲中趣。” 除了云雾茶,在庐山的沟溪山涧里,还生长着石鱼,石耳,石鸡。称为庐山三石。石鱼,生长在溪涧中,通体透明无鳞,因为永远长不大,俗称绣花针,是很有营养的滋补品。石耳,属于地衣类。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外形好似人的耳朵,故名石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到“石耳气味甘平,无毒、久食益色,至老不衰,令人不饥,大小便少,名目益精”并誉为

“山菜第一”(野菜第一)。正如大家都知道,蜗牛不是牛,壁虎不是虎,而石鸡也不是鸡。而是一种麻皮青蛙。

对于江西八扬八治心得体会(8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