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模板 三的倍数特征的教案(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如何写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模板一
数学无所不在,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但是生活化并不是它的全部,数学还具有学科本身严密架构,具有相当强的系统性。小班幼儿刚入园,他们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各种经验缺乏,但却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感兴趣的和周围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
目前的数学学习现状是:在家庭的熏陶或家长的引导下,对数学有朦朦胧胧的认识,会无意识的唱数并了解一些简单的形状,范围比较局限。因此,本学期我们将结合“新《纲要》中数学教育的目标: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点,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官、具体的操作积极地体验、吸收。从而能够不断体验到发现和挑战的喜悦,获得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愉快,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
1.数: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会唱数数字1~5;认识1、2、3的字型,了解1、2、3和数量的关系;学会按要求取放相应数量的物品;会运用“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知道物品的排列方式不同不影响其总数,帮助幼儿发展其守恒概念。
2.量:分辨大小、形状的不同,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能进行大小配对。能比较3个物体的大小,并会按大小排序。
3.图形与空间:认识并能分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4.逻辑与关系:学会简单的配对和分类。
如何写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模板二
质数和合数是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分类的,质数只有2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课本例1提供了一个方法,依次划掉某些数的`倍数,把不是质数的都排除了,剩下的就都是质数。依次划掉2、3的倍数后(2、3除外),接下来应该划掉几的倍数呢?当然不是4!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都知道,接下来只需把5、7的倍数划掉就可以了(5、7除外)。
原理简析:由合数的意义可知,只要判断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因为因数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只要判断前一半即可。10^2=100,而10以内的质数只有2、3、5、7,所以只要划掉2、3、5、7的倍数即可(2、3、5、7除外)。
重点来了!2、5的倍数一眼就能看出,3的倍数只需计算数字和(1位数 1位数),7的倍数除去2、3、5的倍数及九九表内的数,只剩下77和91,而77又可以一眼看出是合数,所以只剩一个数——91!
简单归纳一下:100以内除了91,个位数字是1、3、7、9的,数字和不是3的倍数的都是质数。
举个例子,79
第一秒,不是九九表内数字,不是2、5的倍数,不是77、91;
第二秒,7 9=16,不是3的倍数。
第三秒,机动时间、检查时间。
1、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上的意义基本等同于定义,非特殊情况都可以按照定义来理解。
2、100以内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如何写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模板三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第一节《倍数与因数》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好处,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透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一道脑筋急转弯题作为谈话引入课题,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2的倍数、5的倍数,学生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写不完时,透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渗透学法,构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让学生尝试说出3的倍数。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我组织学生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能够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光,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学练结合,及时把握学生学情。
在学生透过具体例子初步认识了倍数和因数以后,透过超多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练习中加深理解概念;在探究出找倍数的方法以后,及时让学生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并适时进行针对性练习,巩固新知。
课尾,我设计了四道达标检测练习,将整堂课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检测,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学情。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潜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如何写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模板四
《倍数和因数》,由于之前没上过这册资料,在看完教材后就和同组的教师说,这个资料好像挺简单的。可是上完这节课后这个想法却烟消云散,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并且在课堂中存在了很多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下头对自我的课堂做一些反思:
1.在第一个环节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中,首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摆的,有几种不一样的摆法?经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并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抽象为具体讨论的数学问题。在抽象出三个不一样的乘法算式后,我以第一个乘法算式4×3=12为例,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本来以为说:“4和3是12的因数,12是4和3的倍数”应当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应当会说,可是当请学生来自我选择一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时,好几个学生却被卡住了,还有的说成了4是12的倍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自我在介绍时运用的不到位,一个是比较小,后面的同学都没能看清楚;另一方面我预想的比较简单,所以说了一遍后也没请学生再复述一遍。在说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时应当在中相继出示这两句话,这样的话让学生看着说印象会更深刻,相信学生说的也会比较好。
2.第二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从上一个环节我最终出示的除法算式中引入:我们明白了18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是不是仅有18呢经过疑问来激发学生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学生很快能找到,可是并没有找全,于是再问,那又什么办法把3的倍数找全呢学生自然想到去乘1,乘2,乘3……,也就按顺序找到了3的倍数。在分别找到了2和5的倍数后我问学生:观察上头这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请了好几个学生都没能找到,最终还是教师告诉了学生倍数最小是?最大呢?
针对最终请学生找一找发现倍数的共同特点这一问题,我觉得我在设计时问题提得太大,太笼统。学生听到问题后可能无从下手,不明白该找什么。能够问:刚才找了2,3,5的倍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结果。
3.第三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是必须困难的,而这个环节我处理的也不到位,学生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掌握的不够好。
我一开始设计请学生自主找36的因数,在巡视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了不少。所以我觉得是否能够先从12下手,因为前面一开始已经找过12的因数了,如果那里能用12做一下铺垫,可能找36的因数时就会好一些。
在学生自主探索完36的因数有哪些后,交流不一样学生的结果,有一位出现了1,36;2,18;3,12;4,9;6,6我就问你是怎样找到的?学生说是用除法找到的,于是就用36分别去除1,2,3……得到了36的因数。其实那里除了用除法来找之外,还能够用乘的方法来找,而乘的方法似乎对于学生来说在找得时候还更简单一点。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一对对的找对于找全一个数的因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而我却把这个方法忽略了,所以学生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不够深刻,在练习中也发现做的不梦想。
4.第四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我设计了2个小游戏。一个是看谁反应快,贴合要求的请学生起立,这个游戏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也感兴趣,还从中发现了找谁的学号是几的因数,1每次都会起立,就更好的巩固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可是也有个别学生反应比较慢。第二个小游戏是猜一猜教师的手机号码是多少?可是由于前面时间用的比较多,所以没来得及做。
原本认为简单的课却一点都不简单,每个细小环节的把握都要求我去仔细的钻研教材,设计好每一步,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如何写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模板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小数乘小数》。
1、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点的位置变化及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又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2、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以计算客厅面积、沙发占地面积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人教版教材是以计算宣传栏玻璃的面积问题引人小数乘法的学生。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
冀教版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①先估算一下,再用竖式计算。②动态显示“4.8×3.6”的竖式计算过程:先将两个因数4.8和3.6,都扩大到各自的10倍,变成48和36,然后求出积,使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到10
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模板 三的倍数特征的教案(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