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学常新心得体会怎么写 教学工作常做常新(七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教学常学常新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满意的一点:模式的提练
在让学生根据算式说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加了一道:a×b=c,并且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提练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把算式板书上黑板上,是因数×因数=倍数。而后,我又转过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来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的反应都不错,马上就明白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对于找出36所有因数的有序思考没有强调。当我让学生们自主找出36的所有因数时,许多学生就茫然不知所谓,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黑板上挑选了一些学生的作业加以板书,让学生进行比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36÷4=9,36÷6=6
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评价一下这种思考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结论是这样思考是可行的。那么我接着告诉他们,这样思考的确是可以,不过,缺少的因数的提取,由此过渡到评价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在这儿,我特别示范了一下写因数的方法,即从两边向中间包围。学生们在比较中找出了写因数的方法,明白了写出因数的格式。本来可以相机在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寻找因数的有序性,结果一急,只是带过了一句。今天在补充习题上出现了问题,我抓了几个学生问为什么强调有序性,学生告诉我:因为可以看得清楚,因为不会遗漏。看起来班上的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做题目的时候还应该再稍稍提点一下,应该也就不成问题了。
《因数和倍数的练习》教学反思 4月14日
昨天新学了因数和倍数,我觉得课上学生表现还可以,很会说,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时,问题很多。今天进行了练习后,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练习前,首先对昨天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讲因数和倍数时应该讲清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学生书上练习时,提醒学生弄清每题的具体要求,有些题只要写出一个数部分的倍数,而有些题需要写出全部的倍数。有些符合要求的数不止1个,要尽可能把这些数都找出来。但学生有时找不全,我就教会学生这样思考:找一个数的倍数时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效果还可以。
今天教学了因数和倍数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总体情况而言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多少还是存在遗憾。
存在问题:在写出了算式3*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后让学生阅读,复述后让学生观察寻找记忆的方法,学生总结: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再让学生用因数、倍数同桌复述算式2*6=12,1*12=12中数与数的关系,全班交流复述,学生说的蛮好的,可是在分层练习时再让学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时,又部分学生混淆了因数、倍数的概念。看来开始的复述学生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是为模仿而模仿,教师没有在学生模仿复述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数,还能说12是2和6的倍数?……如果加了这层思考,学生就会理解只要是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12就是这两个整数的倍数,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2的因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数之间的关系。
满意之处: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时我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不会重复、遗漏的简便方便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这些方法。再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方法寻找,真实感受这些方法的好处。学生邮箱比较深刻,在后面的分层练习和检测中没有学生出现漏或重复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大小与他获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的。
推荐教学常学常新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升高二进高三入社会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对教师的要求
1、用新的教学理念统领教学,注重学生的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要坚持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既要注意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关注学生语文发展的实际水平,又要明确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既要注重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和效能,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教养功能;既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际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语文能力;又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
陶与感染,理解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多样的文化,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搞好初高中衔接
认真学习《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等。要了解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体例、教学篇目和学习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主动适应并实践高中语文新课程,落实高中阶段教学目标与要求,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
4、深入钻研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全面理解作者编写意图,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取舍或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按照“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
6、守正出新,追求朴实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7、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要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促使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与新课程的同步发展。同时,要加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教研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
8、要善意理解初中教师三年来的苦辛,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要积极解决,不埋怨,不挑剔。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
1、本学期完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和必修2的全部内容。
语文必修1:第一周至第九周
语文必修2:第十一周至第十九周
2、本学期安排四次语文实践活动。
第一次“诗歌朗诵比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同学们的朗诵和欣赏诗词的水平。第二次“报刊剪摘、注评、展评活动”,目的是激发广泛阅读报刊、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动脑动手的学习技能与习惯,创造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第三次“作文竞赛”,目的是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第四次“‘爱我校园
教学常学常新心得体会怎么写 教学工作常做常新(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