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故事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 讲中国故事活动总结(9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讲述中国故事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能够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简便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样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当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我带给自我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关于讲述中国故事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近代史老师最大的价值是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陈岳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本是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并且个人更喜欢后者,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改变了看问题非黑即白的逻辑。
在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作者将近代中国的激荡八十年娓娓道来,讲述了列强轰开国门时的剿夷派与抚夷派的作为,从洪秀全,曾国藩两个人物去解读太平天国起义,然后是变法自强。此书作于民国时期,语言却十分口语化,几乎找不到古诗句(引用材料除外),更没有马克思的术语,不在语言上设置阅读障碍,而是用别样的观点引人入胜。
在总论中,作者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独立富强是我们要达成的目标,必经途径就是近代化。作者还对近代化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利用科学机械,组织近代民族国家,赶超西洋人。
作者把中国的衰落归结为三点:科学,技术,民族观念。其实民族观念的背后是政治体制,是思想文化,我觉得最根本的是政治体制。在封建集权体制下,产生了这么一批好大喜功,妄自尊大的官僚,产生了这么一批仁义道德至上,极为重视个人名誉,固步自封的官僚,产生这么一批只知宗族,不知国家的民众。这个国家看上去文明礼化,尊卑有序,却从来不知道平等是什么东西,更不知个人,自我在哪儿。
从剿夷派和抚夷派看什么叫爱国。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这个无从判断。因为这是一个道德判断。就如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人一样。如果非要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看他所做的,不要听他所说的。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对国家有利的,不管他的动机如何,他都是爱国人士。如果一个人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所作所为甚至所言,只是满足了道德上的虚荣心,却不考虑这么做是否对国家有益,那他就是不爱国的。对国家有益是指对国家的实际物质利益,并非道德上的。在面临列强的枪炮时,如果按照强硬派所说,那么中国人都去当炮灰了,这可能会得到别人道义上的赞扬,但这明显是损失国家利益的,是极其不明智的做法。
还有一点,无论是剿夷派,还是抚夷派,都没有这个观念:国家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强调的是有权有势就高人一等。英国贸易之初想要通过谈判外交与中国通商,却因使者不肯跪拜,惹得乾隆这位西方人眼中的开明皇帝不快,通商也就无从谈起。
改良能够取得稳固的成果,减小成本,但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把握好节奏,然后水到渠成。但近代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越来越激进,越来越等不及。洋务运动从近代工业上撕开一个小口,然后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然后是培养技术人才,建立新式学堂,从学习西方技术,逐渐就会引进西方的思想。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转变无疑是漫长的。革命不会缩短路程。“乱是容易的,拨乱反正是困难的”改良需要平和的环境,不仅仅是国外环境,还有国内环境。这使人不得不惋惜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浪费的十几年的光阴。
不得不佩服有些人的眼光和思考能力。清王朝盲目自大,完全陷入自我的状态,不看世界一眼,鸦
片战争失败了,却没有给中国带来什么震撼。她已经麻痹了,或者已经狂傲到感知不到疼痛的程度了。曾国藩在日记中虽提及此事,却并不明了这件事的历史意义,他仍埋首与古籍。林则徐刚开始也是对洋人一无所知,以为用“民心”就可以战无不胜,后来才意识到这不过是拿民众当炮灰,于是睁眼看世界。可恶的是那些见识到洋枪洋炮厉害,还守着“民心”不放,只在嘴上逞强。李鸿章值得人佩服,有眼光有能力。明治维新以后,李鸿章就认为日本不可小觑,主张发展中国的海军。可在一般人眼中,日本不过弹丸之地,根本不值得一提。这也是为什么甲午战败使国人如此震惊。
关于讲述中国故事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23日晚播出第五集《共享小康》。本集讲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大批民生工程正在惠及全体人民。
源于《诗经》的小康,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社会理想,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今天,百姓对小康生活已经有了新的期待。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片中显示,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2000亿斤,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育好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在全球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了全民教育目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中国织就了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被世界卫生组织称赞为举世瞩目的成就。片中提到,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提高到76岁,超出世界平均水平5岁,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中国做到了养老金连续12年上调。
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五年来,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4.3%,中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超过1300万人;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2879万套,13多亿中国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8平方米。
此外,“中国天网”大工程成为守护百姓的眼睛。根据2016年全球犯罪与安全指数显示,中国是治安保障最好的国家之一。
片中总结道,中国正在让13多亿人民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关于讲述中国故事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从当年的河南省彰德府武安县走出去,从千峰对峙的巍巍太行到辽阔黑土,从泱泱洺河源到南国西子湖畔,“吱吱扭扭”的独轮车推出了历史上烜赫一时的武安商帮。于320xx年的历史脉络中,细细聆听,“五驾马车”下关东时的那份果敢和豪迈依稀可辨,从龙泉武氏到伯延徐氏、房氏,一个个赫赫家族定格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沧海浮沉间武安商帮经历了兴衰变迁。而无数的商帮后人,无不铭记着那段几近湮没的家族史,或许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曾真正走进家人先辈以口相传中的家乡,但家却永远是他们心灵最远的牵挂。
而今,因缘而起,他们车途辗转地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他们当中有伯延徐家药商后人,徐军;有名满东北商界和家乡武安,却曾经受困于政治风雨污垢的尹懿堂的后人,尹庆民;有传承至今的商帮老字号“太和医室”,姚氏第六代传人姚蕤;还有耋耄老人王兴亚教授,与武安商帮结下情缘的他回来探“家”了;商帮后人文物考古界专家郝本性与夫人牵手走在回家的队伍中,向年轻的我们讲述着他们曾经经历过的那段岁月……
走进东山博艺园,从武安近代史馆穿过长长的文化走廊再走进传统民居馆,探亲队伍中相机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归来的人恨不得把家里的所有都带走,探寻不为他们所知的家事,或许能够让那些只存在于先辈故事里的家更加的真实与亲近,任岁月浮沉,赤子情怀怎能更改?
夕阳的余辉洒在乡间的小路上,家的恬静和祥和如和缓的秋风吹进在外多年的人儿心中,越是走进她,故事中古镇的模糊轮廓就越是清晰起来。
徐家后人徐军已经不止一次回家了。但是踏进家门的一刹那,她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眼泪:“到我家了,进来坐坐喝口水吧。”不知道有多少随行的人听到了这句饱含深情与自豪的女主人的待客招呼,不知什么原因,在我这客人听来,心中涌动的却是几分难以言说的慨叹。走进“九门相照”的徐家大院,触摸斑驳的窗台院墙,一个大家族的热闹气派仿佛还能感受得到。
穿过房家一道道古道,迈过一尺高的门槛,走在布满青苔的藏书楼院中,楼中的藏书已荡然无存,但通过四壁洁白的丝绢,似乎还可嗅出当年的书香气息。年过古稀的郝本性夫妇,久久的站在藏书楼下,我不忍上前打扰。
“老教授,你还记不记得我啊?”现在住在房家大院里的刘增富一眼就在人群中认出了王兴亚。王老很早以前就开始研究武安商帮这段历史,并曾经先后两次来过武安。刘增富激动地告诉我,王教授六七年前来过伯延,当年就到过她家,一直到今天她一直都住在这里,当时她就开了个家庭缝纫铺,现在她还在这里给别人做衣服。王兴亚不停地点头告诉身边的我们说:“是啊,是啊,我又回家了呀。”
回家,走在长着野草的砖石路上,触摸斑驳失修的门窗柱础,虽年过七旬,但依然要登楼上阁,生怕遗漏下了什么。
这一天,他们走近古镇村落老宅的断壁残垣中,去触摸、寻觅,感受先辈们依稀可辨的历史足迹和家族荣耀。
房家的藏书楼下,长着一颗无花果树,样子看起来很是茂盛,没人清楚这无花果是什么时候被种下的,又见证了怎样的故事。也许有人会羡慕这低头不语的无花果,根系所在的方寸之地却是萦绕在商帮后人梦中的桑梓。
关于讲述中国故事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讲述中国故事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 讲中国故事活动总结(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