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游记和心得体会和感想 游历史博物馆的心得体会(七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博物馆游记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一进航海博物馆大门,就看见一艘高大的轮船,它像我们五层楼高。船上有一个很高很高的暸望台,我们油然升起了一个问题:这么高,怎么上去呀?导游姐姐像有魔法一样,知道了我们心里在想什么。她告诉我们:“水手是用这根绳子爬上去的。”
我们接着又看见船头上有两只眼睛,导游姐姐跟我们说:“古时候,船一直翻,有一个老爷爷认为是小鱼在偷袭我们的船。只要我们画上两只眼睛,小鱼就以为我们是一条巨大的鱼,就不敢偷袭我们了。”
这艘船有两层,最底下的一层是小官住的,而最上面的一层是大官住的。只要看船眼睛的高低,就能知道这艘船上面的官员是大的还是小的。我还看见了船里面的发动机,它像一个大烟囱。甲板上有两个小洞,是可以拉起来的。但导游姐姐不让我们下去,大概她怕我们把船弄坏吧。
导游姐姐给我们看了古时候的船,又给我们看了古时候的大炮。船有好多种类型,如:海盗船、军舰、独木舟、明朝的轮船……她还告诉我们怎么样像水手一样拉绳子,一拉就可以把扎得严严实实的绳子拉开来,像变魔法一样。
导游姐姐还带我们去看了一艘迷你小船。我们戴上了3d眼镜以后,所有画中的东西像真的一样。看完了这个以后,我们又去看了真实的3d电影,它主要说的是船是怎样制造的。
看完了3d电影以后我们又去看了4d电影。那里说了一个海盗和海盗之间的故事,真的很有趣。当刮大风的时候,背后会有风刮过来。当蚂蚁、小鸟这样的小动物出现的时候,脚下的电风扇也会转动。当出现水的时候,前面的椅子上会有水喷出来,我还以为真的是鸟屎喷在我的脸上,其实只是一点点的小水,所以我觉得很有趣。
这就是我到航海博物馆的故事,希望大家下次也能去玩。
描写博物馆游记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今天是我这次北京之行最的一天了,一整天我都是兴奋无比、劲头十足!因为我们全家一起去参观了北京博物馆。
当我迈进自然博物馆大门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令人赞叹的景象。这里有水族馆、动物的奥秘、走进人体、恐龙……我一下子不知道该从哪里看起。那就一边走一边看吧!水族馆就不用说了,形态各异的水底生物,总是令人眼花缭乱。赶快和小鱼合个影吧!
动物的奥秘所展示的动物科学知识非常全面,我们看到的动物标本活灵活现,非常逼真。这里讲述了各种典型动物的日常行为、动物之间的关系、动物的运动、感觉、觅食、防御、繁衍等方面的内容。
在走进人体馆里,我看到了我们人体的骨骼、肌肉、内脏的结构,并且看到了我们从一个小胚胎,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和变化,成为一个小婴儿的过程。
在一个模拟妈妈的子宫里,我赶紧坐进去,轻轻闭上仔细感受,隐隐约约听到了心跳声,还有水的咕咕噜噜声,我顿时觉得好、好神奇呀!
我走着看着,忽然,一个巨型的恐龙化石呈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马门溪龙化石,大约有二十多米长。原来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恐龙,我赶紧拿起手机,拍下了一个个形态逼真,活灵活现的恐龙造型。
紧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古爬行动物、古哺乳动物和神奇的非洲。
通过这次参观自然博物馆,妈妈和我边看边记,使我增长了不少以前没接触过的知识。反正,我觉得今天是我来北京最,最有收获的一天了!
描写博物馆游记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导游王承松,大家可以叫我王导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武汉,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华中重镇,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和汉江交汇于此,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又称“江城”,而梅花也是武汉的市花。接下来我带大家浏览的是坐落在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一家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20余万件,接下来大家就凭手上的门票跟随我进馆去参观吧,
现在我们正前方的是博物馆的三座主要建筑,如果从高空俯瞰,他们呈现一个品字形的格局,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建筑风格。位于我们左手边的是楚文化馆,中间的是综合陈列馆,右边的是编钟演奏馆,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楚文化馆参观。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楚文化馆,馆内的这面墙展示的是楚国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间的那个符号了么?可以猜一下它是什么字,它是一个“水”字,周围的是四个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荆州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简上,其大意讲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论。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在荆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越国的国王佩剑为什么会在楚国呢?目前历史学家有两种观点,一说是作为楚越两国连姻的嫁妆带到楚国来的,另一说是楚国发兵攻打越国时作为战利品带到楚国来的,这把剑因为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时期越国高超的铸剑技术。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二件镇馆之宝,位于综合陈列馆的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编钟是1978年于随州出土的,随州在古文献记载中属随国,为什么在这里会有一位曾国国君的墓出现呢?历史学家们考证出曾国和随国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随为“一国两名”的判断,但是因为没有直接证据而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曾侯乙编钟已经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每件铜钟敲打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被称为“一钟双音”,也许是铸造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三件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这个梅瓶的形状,肚子很大口很小,这就好比我们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是一件在湖北钟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来装酒的容器,后来因为体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渐渐转变为陈设观赏用的艺术瓷。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第四件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在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传说,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各位游客,今天下午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在参观浏览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和配合,也欢迎大家对我的导游服务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以后能有缘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谢谢!
描写博物馆游记和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5.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想必大家都非常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我们不妨先去参观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够的时间再来欣赏编钟音乐.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guǒ)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
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它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国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粮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盖鼎等很多种,在众多的鼎中,正鼎的个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内外能够反映礼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贵族按其身份等级享用单数的鼎和双数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铜簋正好与他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是我国先秦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代就已经成熟,周朝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正是这个巅峰时期的代表。
大家看这里,它叫鉴缶,是
博物馆游记和心得体会和感想 游历史博物馆的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