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渡江战役心得体会实用 渡江战役感受(8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题四川渡江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一
在这里,我谨代表成都_旅行社欢迎大家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我们美丽的蓉城。现在站在各位面前的这个帅小伙(美丽大方的姑娘)便是大家今后几天旅程中的导游,那就是我,我姓_大家叫我小_可以了。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姓__傅将会和我一起,谒诚的为大家服务,希望能与大家合作的愉快。如果我有什么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家尽可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能回去后认真总结,争取将来做的更好。最后,祝愿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几天旅途中能玩的愉快,游的尽兴。用我们四川话说就是耍得安逸,玩的巴拾。
相信在座的各位中大部份或全部人都是第一次来成都吧,那么你是否对现在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陌生,对即将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充满好奇呢?那么,首先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后几天的行程以及成都市的概况吧(行程略)。记得刚才欢迎大家时我提到一个词——蓉城。为什么我不是欢迎大家来成都,而是说蓉城呢,因为蓉城是成都市的一个别名。那么,这个别名是怎么得来的呢?先不要急,让我们从四川省的概况一步步来了解吧。
四川省面积近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居全国第5位。其中耕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二,居全国第4位。四川不仅是祖国西南的大粮仓,还是全国四大林区之一,四大药材生产基地之一,五大畜牧区之一。农副产品中,蚕茧,柑桔,油菜和中药材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四川人口8329万,占全国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藏、彝、羌、苗、回、壮、白、满、土家、纳西、布依等14个少数民族。
四川地处内陆腹地,地势险要,西边是青藏高原,北边有秦岭和大巴山,南面是云贵高原,惟有长江水将西边的巫山冲开一道缺口。四川由东部的盆地和西面的高原山区组成,成都处于盆地中心,盆地面积约17万平方面军公里,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4000米,是我国第一级阶梯的组成部份,其最高峰贡嘎山达7556米,是我国第二高峰,世界第八高峰。
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可以用12个字来形容: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日照少。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夏季一般为35度,七八月最高时可达39度。夏季雨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四川盆地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年日照数1000——1400小时,平均每天只有3小时左右。
四川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加上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使之自古便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美誉。
综上所述,四川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据史书《华阳国志》记载,“天府”一词最早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专门管理国家的珍宝、宝藏,由于天府一词有了上述一层含义,后人便借来比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域。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曾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这段话中,诸葛亮分析指出,四川虽然地势险要,但盆地内部却全是肥沃的土地,是一块好地方,假如刘备能占领此地,便能促成帝业。在这之后,“天府”一词便成了历代文人学者笔下四川盆地的代名词,进而誉称四川为“天府之国”。
另外四川还被称为“蜀”,关于蜀的来历,史料中记载:蜀就是蚕,因为传说中蜀国最早称王的人叫蚕从,再联系到四川养蚕业发展最早,所以,现在也称四川为“蜀”。那么“四川”这个名字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它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的呢?在宋朝时,宋真宗对行政区作调整,将川陕路一分为四: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交通的中心。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的岷江中游,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近50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辖8区12市县。
至今为止,在史料中有所记载的成都,已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据史书记载,最早在成都建城的是春秋战国前期的开明王朝,当时的开明氏九世将国都由樊乡(双流)迁到还只是一片荒地的成都,并借用西周建都的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到岐山,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定名为成都。
公元311年,秦国丞相张仪率大军消灭了开明氏的蜀国。秦惠王改蜀国为郡,命张若为蜀郡守,并在此建城.据《华阳国志》记载,当时张若、张仪所筑的秦城,周围十二里,高七丈,城下修有仓库,城墙上筑有哨所、箭楼,城内建有街坊和府衙。秦城分太城和少城两部分,太城在东,少城在西。秦城又有龟城的别称,最早源于扬雄的《蜀本记》,本中记载:“秦相张公子所筑成都,屡有颓坏,有龟行于此,巫师言依龟行迹筑之,而城果就”。然而,宋代时赵汴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张若所筑城墙亦顺江之势,因成都地势偏东北,所以所修建筑都为顺势而建。从今天的成都也可以看出,大部分街道还是偏向东北方的。
[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 ·蜀南竹海导游词 ·九寨沟(五彩池站到长海)导游词 ·海螺沟导游词]
西汉时,成都织绵业相当发达,成为官府税收中的重要来源,为了便于管理,汉王朝特在此设立官员专门管理织绵,所以成都又被称之为“锦官城”,简称“锦城”。
主题四川渡江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四川牟尼沟。
牟尼沟风景区位于松潘县西南牟尼乡镜内。占地面积160平方公理,最低海拨2800米,最高海拨4070米,年平均气温约4度。景区内山、林、洞、海等相应成辉,林木遍野,大小海子可与九寨彩池比美,钙化池瀑布可与黄龙瑶池”争辉。此处沟内还有溶洞群供您探奇,有珍珠温泉让您沐浴,对考古有兴趣者,还有古化石让您追忆。
牟尼沟现有两大景观:扎嘎瀑布,二道海。
进入牟尼沟的扎嘎瀑布可用骑马或汽车的方式,约需时间1小时(汽车),但去牟尼沟的二道海就只能骑马了,来回需2-3天时间。牟尼沟扎嘎瀑布的门票是30元。
但目前只能去前一个景点,后一个景点,路途艰辛,只能以马代步,如果有较长假期,去体验一下,其景色不逊九寨沟哟。因为其民族风情更浓,集九寨沟和黄龙之美于一身,却比九寨沟更为清静,尤其其冬季不会结冰,即使大雪纷纷,仍然可以进入,当然需要当地向导。
扎嘎瀑布:
扎嘎瀑布景区沟长5公里,入口处到营区有一条平坦的山道,山路左侧为坡,右侧为深沟,到处长着参天古树。策马前行大约半小时后,经过一条山道,就到了谷底的瀑布景区游览起始点。
从谷底到瀑布绝顶总长约2300米,瀑布从绝顶倾泄而下,形成了多处飞流。斜坡的右侧修建有一条曲折栈道,便于游客观景。
扎嘎瀑布是一座多层的叠瀑,叠叠多变。瀑布高104米,宽35米,为中国最高的钙化瀑布。湖水从巨大的钙化梯坎上以每秒23米的速度跌落,气势磅薄,涛声十里。
从谷底沿栈道往上走,第一个景点是红柳湖。这里为水面开阔的浅水湖,水中长满成片的红柳。经卧龙滩、蛤蟆宫、绿柳滩,到距离标示为1450米之处,可见一片风格独特的小瀑布群--林中叠瀑,沿栈道继续上行,途经九流池、玉液瀑,就到了札嘎瀑布的底部溅玉台。溅玉台是一座圆形的平石台,当瀑布从高山绝顶往下倾泻,跌落在此平台,浪花溅,如同白玉。经过一段陡峻的栈道,可以到瀑布中段的观景台参观。从这里往下俯视就是飞珠溅玉的溅玉台”。离开观景台,栈道开始变陡。经过一段狂瀑,就到达札嘎瀑布的源头。
二道海
二道海在牟尼沟的末端,和扎嗄瀑布仅一山之隔。二道海的名称由来已久,据说来自在于小海子、大海子这两个主要湖泊。《松潘县志》中也有记载:二道海,松潘城西,马鞍山后,二海相连如人目。”
二道海景区为一狭长山沟,长达5公里,有栈道相连。从营区沿栈道上行,沿途可观赏到小海子、大海子、天鹅湖、翡翠湖、犀牛湖等。个个宛如珍珠、宝石。有的藏匿于密林之中;有的袒露在蓝天之下。湖水清澈透明,水面如镜,翠林倒映水中,一派清新年湛蓝的景色。夏秋季节,满湖开满洁白的水牵花,花海难分,极具特色。海与海之间由栈道连接,错综复杂座凉亭为群海添上几分野趣。
自二道海上行至景区的最深处,有一棵古松,松下是一座温泉,名叫珍珠湖,又名煮珠湖,相传是九天仙女在这里煮珠炼泉所营造出的祛病沐浴池。这里水温较高,即便是大雪冰封的严冬时节,水温也在25度左右。池边硫磺气味浓烈,常有人在此沐浴,据说能医治皮肤百病。
主题四川渡江战役心得体会实用三
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雅安市名山县境内,紧傍成雅高速公路和318线国道,东距成都120公里,西距雅安15公里。是四川省首批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晋升为aaaa旅游区。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历史上与峨眉山、青城山并称蜀中三大名山。蒙顶山因女娲在此补天,夏禹治水在此祭天,茶神吴理真在此种茶而成为一座“神山”。在“蜀中三大历史名山”中,蒙顶山的历史文化最为悠久,我国第一部地理志《尚书.禹贡》有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这里蔡蒙之“蒙”,即指蒙顶山。
蒙顶山前山倍感幽静,后山秀气灵人,又以享誉千年的名茶之乡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高雅。游者登临蒙顶观景、品茶,徜佯在千年茶文化故道游址,所到之处感受到的是蒙顶山的清新祥和,爽心悦目。古人说:“蒙顶天下雅”,这个雅字也就成为蒙顶山历史文化及自然风光最具精练的总结。
蒙顶山之雅,首先在于秀。前山倍感幽静,后山秀气灵人。蒙顶山是成都平原的植物宝库,其中珍稀树种有珙桐,千年银杏,五星树,八人会抱的红豆树,千年的野生古茶树等。每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争相吐蕊,花香回溢。曾有诗云“漏天难见蔚蓝明,十日曾无一日晴。刚得曦阳末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
蒙顶山前山绝飞泉,寺藏翠海,茶园片片,绿浪连连;后山则怪石嶙峋,藤萦绕,林荫蔽日,曲径通幽。探迷峰,览胜景,听泉鸣,闻鸟声,虚步苍字,几疑置身世外。
春天山花烂漫,茶畦拥翠,满山淑香;夏天云烟飘渺,蓊郁清景,秋天层林尽染,姹紫嫣红;冬天火树银花,瑶峰绝壑。面对如此人间仙境诗人赞叹道:“人夸峨眉天下秀,蒙顶堪比更添幽”。
蒙顶山之雅,还在于高。蒙顶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蒙顶山高雅独特的蒙顶山茶文化。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早年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蒙顶山腰药农吴理真就开始在蒙顶山载培训化野生茶树,在五峰之中手植七株,后人称为“仙茶”。蒙顶仙茶不断,由于品质特佳,制作精细,自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被引为皇帝祭天祀祖的专用品,一直沿袭至清末(1911)历经1146年从不间断。
现在“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成为流传甚广的诗句。而登临蒙顶山,品味蒙顶茶自然也就成为无数人的人生一大快事,就连深谙音乐和茶道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他在品尝了蒙顶茶后,欣然留下了“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赞誉。从唐至宋,蒙顶山贡茶誉满朝野。现在作为皇家贡品的蒙顶茶的历史,除了蒙顶山上保存完好的“皇茶园”等众多历史遗迹,更有众多文章诗词传诵至今。当年黎阳王入川检贡茶,在品饮了蒙顶山贡茶后留有“若叫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赞誉。宋代诗文画家文同的诗曰:“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一个“称圣”,一个“独珍”,把蒙顶茶作最恰当的评价茶以文传,文随茶播,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茶文化给蒙顶山风景名胜区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扩大了蒙顶山景区的深度,显示了高雅的格调和意境。
蒙顶山环境独特,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其主要景点就有茶坛、世界茶博馆、天梯、天盖寺、碑廊、阴阳石麒麟、古蒙泉、蓬莱阁、皇茶园、蒙茶仙姑、甘露石室、红军纪念馆、禅惠之庐等知名景点。
世界第一大茶壶位于蒙顶山停车场旁,世界第一大茶壶,直径10米,茶壶嘴长3米,茶壶柄13米,壶身加壶嘴直径近16米,壶高9.8米,茶水从直径4米的大茶碗里漫出,形成落差50米的茶瀑布。茶壶、茶碗、茶瀑布,茶树环绕,依山傍水,气势恢弘。依然一幅天然的茶画,让来到此处的蒙顶山游客,形象地感受到与世界茶文化圣山以脉相承德博大精深的蒙顶山茶文化。据考证,该茶壶为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的茶壶。
茶坛位于蒙顶山景区中轴线上,是由一座宏大的石刻三足宝鼎和九根盘龙雕刻石柱组成。三只鼎足分别刻有蒙顶山、青城山、峨嵋山,以此预示蜀中三大名山的鼎足地位。
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坐落在茶坛中轴线以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联体仿古建筑群。整个博物馆建筑具有较高的外观美感和独特的艺术内涵。博物馆内汇集了茶叶发展史上各个重要历史阶段和重要地域的详实资料,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艺术的形象加工、详实的史料展示,为世人呈现出一个“千秋蒙顶,茶香天下”的博大历史画卷。
从禹王宫至天盖寺正殿前有石梯1436阶,落差240米,被称为天梯。故自古有“上山高不极,云梯可到天”之说。相传昔日大禹治水成
四川渡江战役心得体会实用 渡江战役感受(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