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精神心得体会单怡霖范文 残奥会心得体会(六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残奥精神心得体会单怡霖范文一
朱颖佳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此时是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服务保障指挥部工作人员。她要与30多家观众归口单位联络,确定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了解是否有陪同人员、是否需要提供轮椅或其他特殊服务,从而规划好残疾人观众座席安排、进退场预案,准备器械与陪护工作。
即使对于鸟巢观众席和走廊已烂熟于心,但开幕式前,朱颖佳仍不厌其烦地确认所有流线,还亲身体验残疾人观众的进撤场流线。从下车开始,一直走到鸟巢的看台就坐,观察整个流程是否顺畅。每次踏勘下来,要走3万多步。
3月4日刚过6点,朱颖佳就提前守候在11号电梯前。随着电梯数字的变化,电梯门缓缓打开,她迎接到了第一位残疾人观众。从电梯到看台,一路上她和陪同人员确认流线及时间,确认观众的身体情况,指引观众和陪同人员到指定位置,然后再返回迎接下一位残疾人观众。开幕式当晚,她将自己所负责的8位肢体残疾人观众顺利送达看台,临走时还反复嘱咐每位观众及其陪同人员,如果需要提供帮助,可以随时联系她。
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个看台多了一位残疾人观众,朱颖佳沟通得知,原来他们是好朋友,想坐在一起观看,于是朱颖佳及时协调座椅,不仅满足了两位观众的需要,还让陪同人员也有地方可坐。
一直忙到5日凌晨1点,朱颖佳才回到办公室。开幕式观众进撤场保障工作圆满完成,朱颖佳和伙伴们又立即投入到闭幕式的准备工作当中。朱颖佳说:“我很幸运能在现场见证,并且参与其中、奉献其中。
6日上午,张梦秋在残奥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站姿组)的比赛中夺冠。为中国代表团再夺一金。张梦秋最终的成绩是1分13秒54,这是中国冬残奥代表团本届比赛的第三枚金牌。
张梦秋:看了一下赛道,因为教练说我公开训练离门太远,我就想着离门近一点,完全是奔着门去。
郑鹏和毛忠武包揽残奥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坐姿组金银牌。
郑鹏:队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所以说也是放开滑了,而且感觉体力分配也比以前好多了。
6日下午进行的残奥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组的比赛中,杨洪琼以43分06秒7的成绩夺冠,为中国队再添一金。李盼盼夺得铜牌。马静获得第五名。
在残奥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站姿组)的比赛中,梁景怡以1分09秒11的成绩夺冠,为中国队摘得第6金。
梁景怡:训练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圆了自己的梦想。感谢国家,感谢祖国。”
2022残奥精神心得体会单怡霖范文二
一个月前,北京冬奥会在“立春”中开启。在这个中国民间“龙抬头”的日子,冬残奥会正式拉开帷幕,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
如果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是“空灵而浪漫”,那么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在给人浪漫观感之外,又多了温情和力量。从残疾人演员用手语深情“演唱”国歌,到视力残疾学生奏响国际残奥委会会歌,再到视障孩子根据想象画出笑脸……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绽放,每一种绽放都给人温情和力量。
视障运动员李端点燃北京冬残奥火炬的那一幕,尤其令人动容。由盲人点燃主火炬,在冬残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蓄力,到小心用手摸索,再到成功点燃,整套动作让人瞬间破防。有网友评论说:“他虽然看不到光,却为我们点亮了夜空。”全场掌声雷动,是对李端的由衷致敬;声声加油,更是为自强不息而点赞。
“生命的绽放”是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主题。开幕式参演人员中,有30%是残疾人、70%是健全人,其中多个表演都由残疾人挑大梁。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是对“自强不息、突破自我、残健融合”理念的生动诠释,更让人感受到残疾人自强不息、挑战自我的精神追求。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这是中国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组委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两个奥运“同步筹办、一岗双责”的工作原则,无论场馆建设还是竞赛组织,无论疫情防控还是赛事服务,每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北京冬残奥会将成为各国残疾运动员发扬拼搏精神、展现自强不息风貌的平台,北京冬残奥会将为促进奥林匹克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书记曾指出:“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体育赛场中,每个残疾人都能在人生跑道中靠拼搏实现出彩人生。
在冬残奥会开幕前夕,《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__)》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而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将对这个群体产生深远影响。
从《“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一项项制度设计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必将为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展示体育才华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雪容融”接棒“冰墩墩”,冬残奥会会徽“飞跃”接棒冬奥会会徽“冬梦”。此次北京冬残奥会,一共设有6个大项,78个小项。接下来的9天里,运动员们将在这里绽放自我、超越自我,北京冬残奥会的冰雪赛场,就是全世界运动员圆梦的舞台。
2022残奥精神心得体会单怡霖范文三
8名残健融合护旗手护送五星红旗入场,他们是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以及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代表,视力残疾人们在仪式旗台两侧无伴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随后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现场的听力残疾人们也用手语“演唱”国歌。
赤诚爱国心,浓浓家国情。在无声、无色的世界里,他们的赤子之情同样浓烈。这一刻,《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从他们炽热的心间流淌而出,成为中国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缩影。
不仅如此,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东道主中国代表团步入场内。本届冬残奥会,96名中国运动员将参加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运动员全部为业余选手,他们也成为广大残疾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生动写照。
一枚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出现在一位盲人手中。不同于以往冬残奥会开幕式,国际残奥委会标志的展示方式,这枚小小的会徽“无形”却深深烙印在更多残疾人的心中。运动点燃希望,拼搏成就梦想,此刻最小的会徽也以向世界发出“改变始于体育”的号召。
浪漫延续,希望长存,“大雪花”造型的火炬台再一次呈现在观众面前。身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的盲人运动员李端,在火炬台前小心摸索着火炬接口,将“飞扬”火炬插入雪花火炬台,期间全场掌声雷动,洪亮的“加油”响彻鸟巢。
这一刻,在鸟巢中央“微火”的映衬下冬残奥会开幕式更显温情。而无论是开幕式倒计时、文艺表演和点火瞬间,象征团结、友谊、共融的“同心圆”概念贯穿始终,也让关注着这场盛会的人不断感受“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人文情怀。
如果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24节气倒计时、天上奔涌而落的黄河之水,在鸟巢上空绽放的“迎客松”烟花,尽显“中国式浪漫”;今夜,全部由残疾人参演的《同在蓝天下》,残健融合的舞者绘出一张绚丽笑脸,国家体育场则共同唱响生命的赞歌。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实现完美交接,背后是筹办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运筹帷幄。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此后的短短12天内,北京冬奥组委在场馆建设和运营、竞赛组织、疫情防控、赛事服务保障等方面顺利完成冬残奥会的转换工作。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最终,完美、感人的开幕式成为中国兑现这项庄严承诺的崭新起点。此后的9天时间内,来自五湖四海的冬残奥运动健儿汇聚于此,发扬拼搏精神、展现自强不息
残奥精神心得体会单怡霖范文 残奥会心得体会(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