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九个为什么心得体会范本 九个为什么,十个如何心得体会(七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广东九个为什么心得体会范本一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的名字并不是叫“中山”,他是姓“孙”名“文”,号“逸仙”,他的雅号才是“中山”。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年青的时候在香港学医,之后在广州和澳门治病救人。在这期间,他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投身革命。他成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同盟会先后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1920xx年,孙中山做了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领导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20xx多年的封建帝制给推翻了。
孙中山在广州曾经三次建立政权:第一次是1920xx年,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一个“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誓师北伐;第二次是1920xx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在现在中山纪念堂这个地方;第三次是在1920xx年,孙中山驱逐了陈炯明之后,在广州又重建了大元帅府。
1920xx年,为中国革命费尽心血的孙中山病倒了,他患的是肝癌,但是他仍然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奔波劳碌。1920xx年3月12日,孙中山就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孙中山先生出生和逝世都是在12号。由于孙中山生前喜欢种树,政府便把每年的3月12日这天定为“中国植树节”。
在孙中山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0xx年,当时的广东国民政府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拨款100万两白银在广州兴建中山纪念堂,堂址就选在越秀山南麓的总统府旧址。这个总统府,在清朝原是抚标箭道,后来改为督练公所。辛亥革命之后被军阀龙济光占据了。1920xx年,孙中山在这里当上非常大总统,这里就成了总统府。在1920xx年,叛军陈炯明的军队用大炮把总统府给夷平了。当时孙中山和家人都是跳墙逃走才避过大难的。后来,广州人民和一些爱国华侨听说要建中山纪念堂,都纷纷慷慨捐资。纪念堂的设计者是我国著名的设计师吕彦直。吕彦直是山东人,他在国内的建筑界很有名望,南京的中山陵也是他设计的。很可惜,他英年早逝,35岁就死了,未能亲眼看到纪念堂落成。纪念堂在1920xx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历时3年。解放后,政府多次拨巨款对纪念堂进行装修。现在,纪念堂的设备都很先进,有中央空调、高级舞台音响、灯控系统、消防监控中心,还有贵宾接待大厅,真是一年比一年漂亮。
中山纪念堂介绍
纪念堂前面的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广场各有一根旗杆和一个云鹤华表,它们是以纪念堂的南北中轴线为轴心分别对称的。这个广场内种着木棉、白兰、桂花、合笑等共70多种花草树木,它们开花的季节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这几棵就是木棉树,也叫英雄树。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在广场的北门,有一棵已有320xx年历史的木棉树,是广州的“木棉花王”。
堂前矗立着孙中山纪念铜像。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这个底座而没有铜像。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学把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给纪念堂安放在这里。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放在这里,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尹积昌所造的孙中山铜像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广东。除了这一个之外,一个在黄埔军校,一个在中山医科大学,另一个在南京的中山陵。这个铜像的造型是有讲究的——孙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叉腰,代表着“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右手用五只手指拄着拐杖,代表着五权宪法。铜像寓意深刻,可见创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细密的。底座上面刻着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上面写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建党程序的具体内容。
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开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它的堂顶是八角形的,铺着宝蓝色的琉璃瓦,分为高低4层。大堂正面悬挂着孙中山手写的金字牌匾——“天下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阶梯都是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从整个建筑来看,富有很浓的民族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不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
纪念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为纪念堂是全木结构,其实,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地面到堂顶高58米,南北各宽71米。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有8座楼梯,11个进出口,共有5000个座位。那么各位可能很惊讶,这么大的大堂,怎么会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顶盖呢?原来这里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围的内墙里,支撑着顶盖的8个角。这顶盖分3层,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中层开了玻璃天窗,下层是装饰用的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大家看一下,我们现在没有开灯,但整个纪念堂都十分光亮。光线就是通过玻璃天窗射入堂内,使整个会堂不用亮灯也光线充足。由于柱子都藏在墙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观看舞台的视线都不会受阻;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即使你坐在最远的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这些都是纪念堂设计巧妙之处。
堂内舞台宽19米,深15米。这块便是著名的“总理遗嘱”,是由汪精卫所写。遗嘱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兴建这个中山纪念堂,加上越秀山顶的那个孙中山纪念碑,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300万银元。也许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银元的价值了解不多,但是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以买到40斤大米,而我们现在买40斤大米大约需要60块钱人民币,换算一下,一个银元等于60元人民币,那300万银元就是1.8亿元人民币。可见,这在当时也是很高的造价。
最新广东九个为什么心得体会范本二
佛山祖庙坐落在佛山市祖庙路的闹市中。它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元明北帝庙,明代改称灵应祠;因为宋元以后这里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众议事的地方,成为联结各姓的纽带,所以佛山人习称它为祖庙。
佛山祖庙
祖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原建筑已于元末焚毁,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后经过二十多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一座规模宏大、制作精美、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祖庙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轴线上的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组成,结构严谨、体系完整。
佛山祖庙
万福台
万福台在祖庙最南端,是一座专供粤剧演出的大戏台。粤剧起源于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戏班都返回佛山,解散旧班,重组新班。依照惯例,新戏班的头场演出必在祖庙的万福台进行。此建筑为歇山卷棚顶,台面宽三开间。前后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隔板两侧设门供演员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戏曲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场面;左右分别雕刻降龙、伏虎二罗汉。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练、技艺娴熟、笔法粗矿。
灵应牌坊
万福台对面是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的灵应牌坊。牌坊北侧是锦香池(图四)。池中有石雕龟蛇蟠蚪,是北帝的象征。锦香池两侧为钟鼓楼和崇敬门、端肃门。两门旁的墙壁上饰有砖雕、灰雕和陶塑。其中的陶塑最是引人注目。东侧陶塑十一形象苍劲的老者,面露微笑,手擎宝镜,象征日神;西侧陶塑是一美丽的妇人,婀娜多姿,手擎宝镜,象征月神。
三门
锦香正北的三门建于明景泰初年(1450),是进入祖庙殿堂的正门(图五)。建筑考究,檐下自东向西装饰着金漆木雕花柱(图六),雕刻内容均为民间流传的故事。屋顶有陶塑人物瓦脊横贯全顶,陶塑高约1。5米,全厂31。6米,由152个人物组成,有"文如璧"字款。这种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陶塑人物瓦脊,使建筑物更显得高大壮观,富丽堂皇。
前殿
跨过三门,即位前有香亭的前殿。殿中供奉道教尊崇的诸神贴金夹紵造像。值得专的是殿中陈放的金漆木雕大神像,它是祖庙殿堂里重要的陈放。神像正面分上下两层,上层雕刻内容是"李元霸伏龙驹"的场面。整个金漆木雕的下层最为精彩。画面中的李元霸暗指鸦片战争后加入反清义军的粤剧演员李文茂。是雕刻的众多人物手中,高举着写有"李"字的旗帜,这字实际也是暗指参加义军的李氏。广东民间把"龙驹"比作"红鬃烈马",把洋人特别是英国人叫"红毛鬼"。所以"伏龙驹"就是驯服"红毛鬼"的比喻。尤奇妙的是,这幅表现古装戏剧的画面中,竟然混着几个头戴礼帽、身穿燕尾服的洋人。他们或被打翻在地,或跪地求饶,丑态百出。充满了广东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恨。据说这幅构思绝妙的金漆木雕,是光绪年间黄广花圈假冒死用一年的时间创作出来的.
大殿
前殿北面即为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大殿,这是祖庙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筑,地方宗祠活动就是在这里进行(图九)。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北帝铜铸造像,铜像重约2。5吨。这尊北帝像端坐在神龛内,慈眉善目,五屡长髯飘在胸前,服饰华贵,1双足。
庆真楼
大殿北侧的庆真楼建于景嘉庆元年(1796年),是祖庙建筑群中最晚的建筑物,楼为二层(图十)。相传这里曾是佛山最高的地方,属佛山十景之一,登上庆真楼可以饱览祖庙和佛山的全景。
最新广东九个为什么心得体会范本三
清晖园坐落在顺德大良新路,它和佛山的十二石斋(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东莞的可园合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由于清晖园内整体布局独具匠心,既有江南园林风格,又有华南亚热带景物特点,加上建造至今已经有160年的历史,所以它是一处很具有观赏、艺术与使用价值的园林景观。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晖园更被列入中国十大名园之一,是我市主要的旅游景点。步入清晖园,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就象是繁嚣闹市中的一片蓬莱仙土。
在进园之前,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清晖园的建造历史。
明万历35年即1620xx年顺德杏坛右滩村人黄土俊高中状元。相传这位黄状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辞官归故里,中间一次为侍奉病中老父,另两次因看不惯官场倾轧(ga)而独善其身。期间于明朝天启元年即1620xx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南郊建筑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大的踪迹了。所以算来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到了清乾隆年间,黄氏家道衰落,庭园建筑日渐荒废,庭园废址由由顺德进士曾出任山西灵石知县的龙应时购得。到嘉庆十年即1820xx年,龙应时将所购得的黄家祠等物业析产给其儿子龙廷槐、龙廷梓改建为庄园居住。龙廷槐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生,自幼聪颖好学,于乾隆五十三年丁未(1788年)考中进士,他初授翰林院编修,不久授监察御史之职,后入值上书房,官至太常卿。到嘉庆五年(1820xx年)龙应时病
广东九个为什么心得体会范本 九个为什么,十个如何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