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汇总 倍数,因数的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汇总一
课本83页例5,84页例6。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得0的结论。
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地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得0的结论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口算卡片、课件。
1、口答、3×4表示几个几相加?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1、教学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教师: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 0 0=0
教师: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二0
教师:“0×3”表示什么呢?(3个0相加、)
教师:“0×3”表示3个0相加,结果得0、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么?(0×5表示5个0相加,结果得0、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面两组算式:
3×4=5×6=4×3=6×5=
让学生说出得数后问: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都相等、)教师:我们刚学过0x3=0,那么3×0得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0×3=0下面板书出3×0=0,再出一组算式0×9和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得出0×0=0。
教师小结: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教师把写好“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句话的小黑板挂出来,让学生一齐读一遍、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题6、
教师先出示112×4,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然后将第一个因数112改为102。
教师:102×4,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112×4是一样的。乘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做练习十九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让学生做练习十九中的第2、3题。
这节课学习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时要注意不要忘记用一位数去和多位数中间的0相乘,如果个位乘积不满十时,十位要用0来占位。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汇总二
本节课我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几个方面来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我想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小数乘整数》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小数乘法》中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法则,并且对小数也有了基本认识,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边进一步学习小数乘小数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媒介,学生是主体,接下来是关于学情的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知识迁移、推理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是对于小数的乘法运算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运算法则迁移到本节知识上来。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规范的进行笔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学生最终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则是理解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谈论法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为了将教学方法真正具象化到教学过程中,就要谈谈我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了,本节课我将从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拓展-课堂小结以及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进行阐述: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情景,画面上是超市的货架,首先我会问学生:我们都喜欢逛超市,那现在老师要买3支红笔,一支笔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呢?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可以想到3支笔也就是1.8元×3,很明显1.8是小数,3是整数,也就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小数乘整数。这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导入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反映出数学来源于生活。
接下来,进入正式的新课讲授环节。我会继续向学生抛出问题:那么1.8元×3该如何计算呢?然后安排同桌两人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开始之前,提醒学生:我们之前学习过整数乘法和加减法,还学过元角分的换算,这些是否能运用到这道题里呢?经过同桌交流,同学们基本可以得到两种方案:第一种是先按每支2元算,2元×3=6元,多算的2角×3=6角,6元-6角=5元4角=5.4元;第二种是利用单位换算,把1.8元看作18角,18角×3=54角=5.4元。对于这两种方法我都会给与表扬和肯定,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方法,体会一题多解。
然后我会继续向学生抛出问题: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比如利用以前学过的列竖式计算,并且强调列竖式要注意末位对齐(板书竖式)竖式列好了,结合着单位换算,安排学生前后桌进行小组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利用刚才的第二种方法,将1.8元看作18角,那么就是18乘3,顺利转换成了整数乘法运算,18乘3等于54,同时利用计算器算出1.8×3=5.4。
接下来我会继续追问学生:1.8和18,5.4和54又有什么关系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汇总 倍数,因数的教案(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