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易错易混字词归纳汇总 文言文常见易错易混字词归纳汇总图片(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推荐文言文常见易错易混字词归纳汇总一
【注】①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②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③腰笏(hù): 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④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⑤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 )
(2)易于即自腰笏 ( )
(3)方春,百姓不耕即蚕 ( )
(4)偕骑还去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小题3:请你结合文中何易于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1:曾经 就正 离开
小题2:百姓不是在耕种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剥夺。(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何易于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的语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动,都表明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3分,结合言行1分,能说出“关心爱护百姓”2分,意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尝、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曾经”、“离开”。“即、方”根据语境,应译为“就”“正,正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耕、蚕、夺”等。“耕、蚕”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耕种、养蚕”。“夺”在此句中应用“占用、剥夺”代替。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读选文,找出写何易于的言行的句子,如语言“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行动“即自腰笏,引舟上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能为百姓着想。
推荐文言文常见易错易混字词归纳汇总二
余亿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文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明察秋毫( )
②项为之强( )
③徐喷以烟( )
④作青云白鹤观( )
2、请翻译下列语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本文中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②通“僵”,僵硬 ③慢慢地 ④景观
2、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鹤。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鸣叫。
3、所谓物外之趣,即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也指超脱于尘世的情趣。他虽然不是事物本身所有,却又与事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也就是因物生成的意趣。如文中所写:夏蚊及草间之虫这些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由此形成。(意对即可)
4、物外之趣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推荐文言文常见易错易混字词归纳汇总三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翻译】
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推荐文言文常见易错易混字词归纳汇总四
渑池之会中秦昭王在生的时还能保持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不得不说他很睿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渑池之会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渑池之会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1、使:派
2、欲:想要、打算
3、窃:私下
4、闻:听说
5、因:于是,就
6、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
7、刃:名词用作动词,杀
8、靡:退却
9、寿:祝寿
10、竟:终了
11、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
翻译
秦王派出其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王,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愿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愿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有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推荐文言文常见易错易混字词归纳汇总五
螳螂捕蝉文言文及答案
【篇一: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
s=txt(一)细柳营
答案: 一. 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1.①已经 ②刚才 2.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 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①群臣对周亚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的态度感到吃惊。
②表现了群臣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周亚夫行为的不理解。 4.①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对周亚夫和霸上、棘门军作了评价,一褒一贬的对比出自皇上之口,不仅有着鲜明的艺术效果,也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周亚夫“真将军”风采的认识。
5.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答案:1.①?的样子。②为什么。③同意,赞同。④哪里,哪一点。2.諠 是 3.d(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答案:1、 尝(曾经) 术(方法) 过(超过) 疵(弊病)
2、(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 此指欧阳修)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 此指文章)
(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 此指缺点)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四)墨池之上
答案: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②董遇诲人不倦)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答案:1.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2.(1)代老妪(2)代以前学过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4.铁杵磨针。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六)《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1、 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 b ⑵ a ⑶ a ⑷ d 3、 a
4、 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发展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终于死去。
5、 用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七)不食嗟来之食
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八)锡饧不辨
答案: 一、 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迎求” 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2.“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诧异。
二、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离开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距离) 叩其故(问 ) 叩石垦壤(敲打 )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竟) 殊不沾污(很;甚 )
临煎加锡一块(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三、“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篇末点明中心:批评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之人。
(九)邹与鲁哄
答案:一,回答: 穆公提的问题是: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的解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回答 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三: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3.艰难困苦的岁月。。。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十)卖柴翁殴宦者
答案 1.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 (之,代词,指柴)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之,代词,指农夫 )
(3)今以柴与汝 (以,介词,把 )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 以,介词,用 )
(5)我有父母妻子 (有,动词,表存在) (6)我有死而已 (有,副词,只有 )
2. 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宦者”和“宫使”对百姓都是残忍的掠夺,手法都是一样的,用没有什么用处的绢代替货币。对这两个人物,作者都是用行动描写的方法来加以刻画。
3.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汝,尔。
(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答案 1.但是 大户人家 报酬 对??感到奇怪
2.d(表承接,译为“并且,而且”;其他三项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
3.c(“来”,其他三项可译为“用”、“拿”)
4.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5.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十二)挂牛头卖马肉
答案 一.原因是:向外宣布禁止,而自己不止,庶民当然继续效仿,渐成风气耳!启示:(1)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 (2)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
二.翻译(略)前者喻指在宫外不许女人穿男人的衣服,后者喻指齐灵公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 。 (齐灵公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 人们把“悬牛首于门而求卖马肉”转化为“ 挂羊头卖狗肉”,用来比喻表里不一致的虚假作风,以好的名义做招牌)
三.b 四、1.禁止 2.王宫内 3.??的人 4.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十三)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
答案 1、c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3、人之情(人的思乡之情)
4、 c 5、廉颇曾思念着复为赵国的将军,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
答案 1、从??以来;吃;去掉;想。 2、d
3、第一个括号填 我,第二个括号填其,它(代词,代菱)
4、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5、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
文言文常见易错易混字词归纳汇总 文言文常见易错易混字词归纳汇总图片(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