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师说》心得体会和感想 师说的感想(6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32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师说》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课程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课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教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文章

1.学生自读文章,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文章,熟悉文章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文章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师说》心得体会和感想 师说的感想(6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