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散文 做学问的文章(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学问的散文(推荐)一
2、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3、成功=艰苦劳动 正确方法 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4、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5、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浜投痰纳嗤贰?——弗莱格
6、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7、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遇到有心得就写下来,多动笔,多写,多记,不然,你有心得,不写下来,时候长就忘了。多写多记,念书多了,就积累下不少知识,可以左右逢源。——陈垣
8、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9、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10、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1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13、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14、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15、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富兰克林
16、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17、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18、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1、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22、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23、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24、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25、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26、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27、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28、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29、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
30、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学问的散文(推荐)二
1、通文达理:谓有学问懂道理。
2、通文达礼:谓有学问懂礼仪。
3、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到不会厌烦的地步。
4、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5、读书君子: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6、载酒问字: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7、不学无识: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8、名满天下:名:名气,名声,名誉;满:布满。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9、酒酸不售: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
10、满腹经纶:经纶:整理过的蚕丝,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11、学识渊博:指人的学识广而深,往往也称其为博学多才的人。
12、好学不倦:倦;厌倦。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13、精益求精:精:完美;益:更加;求:追求。事物已经非常出色了,却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好了还求更好。
14、学富五车:形容人学识渊博,着作很多。"书"作动词,就是"写"的意思。
15、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16、就正有道: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
17、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18、经纶满腹:经纶:原指整理蚕线,理丝为经,编丝为纶,引申为规划治理。比喻人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或指人很有学问。
学问的散文(推荐)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停滞(zhì)
折叠(zhé) 便装(biàn)
折腾(zhē) 便宜(pián)
折本(shé)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点拨交流】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交流】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课堂小结
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并学习了课文前三段。那么,在接下来的部分中,作者又将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呢?接下来的学习将会告诉大家答案。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提出了“学则须疑”这个论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进一步论证该论点的。
二、合作探究
(一)突破重难
1.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2.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点拨交流】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点拨交流】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
学问的散文 做学问的文章(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