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心得体会不足如何写 听课心得体会怎么写(6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听课心得体会不足如何写一
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共12节课,每个地市都有优秀教师参加,更有许多优秀的专家来当场予以点评。我想用一个字来表达我对这次听课的感受,那就是“精”!
第一, 备课很“精心”!
我们都知道,教师备课的三个要素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和学法。此次比赛在“备教材”这一环节上尤为突出。它不仅要求参赛老师要备好拿到手的教学材料,而且还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改编,这样也就大大增加了备课的难度和强度。尤其是第一天上课所选用的材料my father’s hands,它是一篇散文,篇幅很长,语句也很优美,作者对父亲的真挚情感从字里行间那些平凡的字词间不断的透漏出来,那么“该如何着手改编”,“该删掉哪些内容”,“该怎么删才不影响文章整体”等也就成了参赛老师第一个最大的难关!我相信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难”!而且会问:有必要吗?但仔细想想,我们平时不也老是抱怨我们的教材内容太多,难度太大吗?那难道我们不应该要学会这种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的方法吗?而后来在拿到这12个老师的改编材料后,我也确实为他们的能力深深折服!每一个老师基本上都能够在不改变原文精髓的基础上,凭自己的理解将文本材料进行了合理地再加工,使之能适合相应层次的学生阅读,而且还能让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尤其是回浦中学的吴超玲老师所改编的材料在设计排版上,更是让大家有如看到教材一样的熟悉感!
同时,因为教师使用的学生都不是自己所教的学生,且见面时间很短,所以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大家更是充分利用课前的几分钟,与学生交流,为上课做好一定的准备。而且很多老师上课时还会通过握手等环节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得距离,使学生感觉尤为亲切。同时又能够很自然地导入文章的主题“hands”。
至于“备教学和学法”,每一个老师都认真制作了教学课件,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简要的呈现在ppt上,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几位老师所选的图片极为贴切、感人 (一双大手包着一双小手形成一个“爱心”标志) ,从视觉上给了学生一种“爱”的冲击,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无私的爱,进而也做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第二,上课极“精彩”!
我们现在经常在提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保证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将课堂四十分钟利用到位,而不浪费?在此,我觉得桐乡高级中学的马青青老师做得尤为到位!她开始导入的时候就“开门见山”,先提出situation,然后让学生帮忙解决问题!这样子就给了学生一些悬念,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然后在课堂设计中,马老师做到了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得衔接过渡非常自然,每个环节都给学生设定一定难度的任务,难易程度比较恰当。让学生既能动脑思考,又不会太难让学生丧失兴趣。加之马老师本身个人素质很好,上课很自然,语言很丰富,整节课不断地运用目的语,使得学生在最后的output中能很到位的运用了所学内容,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整节课进行下来,就觉得特别顺畅,整节课集欣赏、表现、评价于一体,中间还不乏幽默,以奥巴马和日本首相为例,既让学生理解了难点,又使得课堂气氛既生动又活泼,还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当然,每一节课都有很多精彩之处,正如评委老师点评的那样:“12节课就是12道精美的菜肴,值得我们去慢慢地品味!”
第三,点评更“精妙”!
第一次和那么多优秀的专家和老师近距离地接触,说实话原来以为又会听到一些“云里雾里”的点评!但是,从第一天上午谢平老师开始点评的“四道精美的菜肴”,到下午生平老师的提出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不足,直至最后叶在田老师直言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缺陷,都让我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这些专家深厚的语言功底,谦和的人生态度等,都让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所以,听他们的点评难道不是在品第13道,第14道精美的菜肴吗?
我想,我会铭记这次难得的经历!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不断地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总之,平时一定要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授课能力,多听同任教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自己的课也能真正的“精”起来!
推荐听课心得体会不足如何写二
4月19日,我终于找到了熟悉的听课感受。因为今天的课都是初中语文课。有江苏省青年名师曹文彦老师讲授的《紫藤萝瀑布》、施玥老师《奖》,山东省青年名师朱则光老师讲授的《百合花开》、北京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的《背影》,此外还有一堂高中课《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浙江名师张悦讲授。
上午的课很精彩,我只能引用专家黄厚江老师的评点来阐述:第一节很“精致”,第二节很“舒展”、第三节很“本色”。
来自苏州的曾文彦老师,年轻有为,朗读配画,诗情画意,“花语”串堂,入情解读,整堂课很有诗意。无论是环节设置还是语言组织,相当精致。
朱则光老师的《百合花开》教学设计,我以前在他的博客中读过,感觉很不错。后又在一次省级赛事上由一位女老师演示过。当时感觉课很精致,朗读很出色,以读带评,很圆满。但是今日亲自听朱老师讲一遍,顿觉口齿生香,妙不可言,风格迥乎不同。黄老师评价“进得去,出得来,放得开,收得拢”。我觉得这节课有两大亮点:一是个性解读。百合战胜自然环境、战胜社会环境、战胜自我,终于“默默”盛开,开满山谷。在我眼中,百合的成功仅是信念的成功,却没有想到还有三个层次的挑战,真是耐人寻味。二是老师的解读用文学化的方式来呈现,也就是“我要开花”段落的朗读处理。先根据句式内容读,这是初读;在结合语境的理解来读,更深更有味;后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齐读三遍。听着学生越读越有味道的朗读,我终于明白了朱老师的层层铺垫、层层渲染,心中叹为观止。黄厚江老师称赞是“细针密缝”。朱老师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丰富朗读方式,已经让我很佩服,但今日的朗读方式,却是出乎意外的,不禁佩服朱老师的教学艺术。
施玥老师《奖》,真的很本色,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优质课。但最后的环节中“传递一句心声”,可谓画龙点睛,境界全出。
令我耳目一新的是黄厚江老师的课堂评价标准,真的很精彩,只能虔诚地记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慢慢体会、思考:
不是好课的标准:
⑴教师忙学生不忙,不是好课;教师不忙学生忙,也不是好课。
⑵教师精彩学生不精彩,不是好课;教师精彩学生精彩,但与语文无关,不是好课。
⑶教师把学生当驴赶,不是好课;老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驴,也不是好课。
⑷只有教师的问题,没有学生的问题,不是好课;只有学生的问题,没有教师的问题,也不是好课。
好课的标准:
⑴知道语文教什么、知道语文阅读是什么?知道教什么的课,是好课。
⑵教师教得精彩学生学得精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学得精彩的课,是好课。
⑶教有教法,学有学法,只见语文不见法的课,是好课。
⑷文本理解、正确、透彻,并有独特发现的是好课。
令我有“惊艳”感觉的还有李卫东老师的课。《背影》,我教授过好几次,但总觉得不能上出味道来。但今天李卫东老师的解读让我眼前一亮。是啊,背影的描写并不出色,动人的是它的背景,再三的叮咛
听课心得体会不足如何写 听课心得体会怎么写(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