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作息心得体会和感想 作息时间心得体会(7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规律作息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一段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例题的挂图后,
师:请你们找找图上有哪些间隔排列的物体?
生:图上的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物体。
师:那么它们各是多少呢?
生: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
师:那么,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生:两端的是兔子,中间的是蘑菇。
师:在看看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树桩和篱笆。
师:那么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生:两端的物体是树桩,中间的物体是篱笆。
师: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个?
生:树桩有13根,篱笆有12个。
师:再找找,还有什么间隔排列的物体。
------
师:看一下,两端排列的物体和中间排列的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规律?
生: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大家看黑板上的挂图,找一找,图上有那些物体是有规律排列的?
生:图上的树桩和篱笆是有规律排列的物体。
师:它们是怎么排的?
生:它们是一个树桩,一个篱笆,再一个树桩,一个篱笆有顺序的排列的。
师:说得真好,看看还有吗?
生1:兔子和蘑菇也是有规律的,它们是一只兔子,一个蘑菇。
生2:夹子和手帕是有规律排列的,它们是夹子,手帕,夹子,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那么,在这些物体中,两端的分别是什么事物,中间的又是什么事物呢?
生1:树桩和篱笆中,两端的事物是树桩,中间的事物是篱笆。
生2:------
师:那么,就请你们分别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个?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生1:树桩13根,篱笆12块。
生2:兔子8只,蘑菇7个。
生3:夹子10个,手帕9块。
师: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两端事物和中间事物有什么规律?
生:两端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1。
反思:
比较前后两个教师的教学过程,我有这样的感觉:
前面一位教师在处理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教学过程时,过于强调了以教师为中心,一问一答的色彩浓了一些,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后一位教师,在处理上就完全符合课改的理念,在课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而且内容也没有分散,比较的集中,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描写规律作息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我以“变魔术”的游戏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猜测老师变出的花的颜色,随着变出的花的数量地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准确地说出下一朵花的颜色,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我根据学生的发现很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授内容时,我没有马上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因为信息窗中给出的信息比较多,对于刚接触规律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我自己设计了了两组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内容。利用这两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之后,我利用课件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此信息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随后,我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仔细想想,在课的最后如能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所学,利用学具袋中的图片自己独立摆一个有规律的图形,效果会更好。
描写规律作息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找规律》教案设计模板
第九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15—11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教学中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
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找规律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5—11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 学生交流
(2) 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 合作探究,发
规律作息心得体会和感想 作息时间心得体会(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