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实践归来感受(九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2回归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成长健康发展,学前是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在幼儿一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父母的一举一动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的方法尤为重要。幼儿的性格与其心理健康状况、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同伴接纳程度密切相关。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最早接受到的教育,对幼儿性格的识别、表达以及调节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此,家长应该从树立正确的性格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四个方面来促进幼儿性格的健康发展。
调查时间:本人于20xx年9月6日至10月7日,历时一个月,进行相关调查。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对象:针对3-6岁儿童的父母调查地点:当地的某幼儿园三、调查数据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于20xx年9月至10月在本市4所幼儿园选取5~6岁幼儿共560人为研究对象。向幼儿家长实施父母陪伴问卷调查,并让幼儿所在班级的主要老师填写评定问卷,3项问卷合计1 680份,1周后共收回问卷1 470份,其中有效问卷1 317份,有效率89.6%。幼儿有效问卷439份,男童256名(58.3%),女童xx3名(41.7%)。
1.2工具1.2.1父母陪伴状况调查问卷
采用5级计分法,分数越高表明陪伴水平越高。问卷的一致性信度为0.903~0.933,分半信度为0.880~0.892,结构效度在0.8左右,内容效度较好。
1.2.2 3~6岁儿童情绪评定问卷
共22个条目,分为重要感、外貌感、自我效能感3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法,分数越高表明情绪波动越强。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940,评分者信度为0.890,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均较高。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所用统计方法包括配对样本t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 =0.05。
(一)父母陪伴儿童的时间和儿童性格发展正相关根据调查数据可知,80.58%的父母都会闲暇的时间陪伴儿童,而在进行相关的调查的时候,明显发现,随着父母经常性陪伴儿童,性格发展良好的儿童人数会不断增多,也就是说父母经常性陪伴儿童有利于学生作业质量的提高,相反,父母不经常陪伴儿童的话,那么可能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父母陪伴缺失不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大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我国出现大量留守儿童,随之而来的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隔代教养据调查,留守儿童教育中隔代教养类型占总数的60%以上,而且教养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除了满足孩子吃穿外,其它教育被忽略。
2.物质满足父母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所以为了弥补对孩子教养的缺失,父母往往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儿童,在行为上过度迁就儿童。致使儿童在道德上缺乏引导,在行为上缺乏管束。
3.照顾分歧多很多隔代教养者反映儿童越来越难带,越来越难管教。甚至公然顶嘴,打骂长辈。让隔代教养者非常头疼。父母回家时,隔代教养者会向父母反应,但是父母这时往往不接受,就会造成隔代间的分歧。
(三)父母陪伴对幼儿性格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识别能力的影响能否正确地识别性格,即能否准确的认识自身的性格以及他人的性格,是幼儿性格发展的前提。在家庭中,父母日常使用的带有性格性的词语和性格化的行为对幼儿区分并命名其性格与行为提供了参考。
当幼儿对性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家长再加以引导,幼儿对性格识别的能力会得到提高。有追踪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幼儿期经常与孩子一起谈论各种性格,那么他们今后判断别人性格的能力会更强。其次,不当的抚养方式也会导致幼儿的性格识别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受到父母正常抚养的幼儿相比,受到父母虐待或者忽视的幼儿对于大部分性格的识别能力较差。如,受到凌虐的幼儿在识别面部性格时,会倾向于认为是愤怒;受忽视幼儿也会比其他幼儿更倾向于将面部性格认为是悲伤。
(四)从家长自身素质上看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3岁以后,幼儿依恋的对象逐渐转向同伴,一个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另一个孩子。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同伴交往在其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幼儿需要伙伴一起参与闲暇活动,需要与伙伴一起分享闲暇的喜悦。尽管现在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独立的重要性,但是父母包办一切的家庭情况依然存在。很多家长陪伴孩子的时候,经常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做重活和粗活,这样就不利于陪伴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
(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厉,容易造成孩子形成冷漠的性格在父母陪伴儿童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基本都是刻板的脸孔,比较专一,不允许孩子反驳自己,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因此也就造成了他们对于父母的误解,也容易造成孩子形成冷漠的性格。
另外,家长的学历水平也会影响其陪伴情况,本科学历的家长在社会交往活动的陪伴得分上要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家长。这与秦旭芳,王悦对幼儿家长教育素养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即本科学历的幼儿家长教育素养水平最高,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经历陪伴教育幼儿。
(一)在陪伴时注重儿童的习惯养成早期教育注重习惯的养成,所以父母要尽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去塑造幼儿良好的性格。在启蒙教育方面,要尽量全面,不能因为发展智力是早期教育的重点而一味的加大幼儿的早期智力的教育,从而忽视幼儿早期的健康教育和早期的品德教育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性格的培养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幼儿是一个独立有充分自我意识的个体。作为家长不能只注重幼儿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在精神上给予幼儿更多的养分。
1.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亲子活动的有序开展、拒绝家庭暴力等方面。家庭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在与幼儿互动中做好幼儿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同时,家长要重视与幼儿的亲
子交流。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合作完成一件或者多件事情,在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增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幼儿通过亲子游戏学会分配和分工合作,遇到事情思考问题积极动脑,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增加参与活动的兴趣,性格乐观,抗挫能力增强,更加自信。家庭暴力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幼儿身心的极大伤害。
(二)对幼儿实行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表扬奖励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因为表扬奖励可以使幼儿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取得更多更好的进步,可以进一步巩固发展幼儿的优点与长处;还能让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性格,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但是不能只有表扬奖励,批评惩罚这种教育手段也是很重要的,它会让幼儿产生不愉快的性格体验,产生内疚、难过等性格,但是这样可以使孩子明辨是非,还可以促使他们用意志克服自己的缺点与错误。所以在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中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科学应用。很多家长认为表扬鼓励很简单,就是夸孩子,给物质奖励。其实不然,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也有学问。应用得当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转变思想观念,从孩子角度看问题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老师,自己的说话方式、语调、内容等不易被人觉察的细节往往会默默的影响幼儿。父母要注意自己与孩子交流时的用语,为了幼儿的成长用知识武装自己。因此家长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要关注成长中的变化。
在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合理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教育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小孩的接受程度,为此在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结合自身的家庭情况以及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法。许多父母在和儿童相处的时候,如果孩子犯错误了,都会使用打骂的方式,如果小孩犯错了,部分父母就会立刻责怪孩子甚至殴打孩子,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虽然责骂和殴打的方式能够及时地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是如果在打骂的过程中,父母没有引导孩子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之后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在父母和儿童相处中,合理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意识到合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父母的陪伴对于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许多家长在和儿童的相处中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家长们首先要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自身家庭的情况以及借鉴其他成功的教育例子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制定正确的和儿童相处的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从实践中可以发现,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3-6岁的幼儿的身心健康中离不开家庭的关怀,家长的积极参与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3-6岁的幼儿就像是
需要呵护的幼苗一般,良好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提供充沛的成长土壤,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要注重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幼儿园共同呵护孩子的成长。
2022回归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具有良好人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较好发展的重要前提。良好的人格有利于个体心理成长与身心健康一个人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会时常遇到挫折和不顺,需要及时的调节。具备良好的人格,拥有正确的认知、合理的控制情绪,就能保持心情愉快、舒畅,生活态度乐观、豁达,进而融入社会,顺利生活,得到幸福和满足感。
良好的人格有利于提升个体生活的幸福指数。幸福是人生的主题,追求幸福是每个人毕生努力奋斗的最大动因。具备良好的人格,可以帮助个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身心愉快,增强幸福体验;可以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认知,拥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付诸实践,同时能够正确的应对压力问题与周围环境,乐观、开朗、自信地进行学习、生活、工作。
良好的人格有利于个体事业的发展与成功。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在个体生存的基础上,拥有更多的健全人格和成功人格要素。提升人格发展水平,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获得成功的人生。
良好的人格有利于社会和谐文明。社会是由个体组成,个体的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良好人格是个人内心价值的核心和基础,和谐社会建立之重要基础和运行保障就是打造公民的良好人格。假设个体都有良好的人格表现,社会会呈现出礼让、和谐、包容、有序、文明的良好社会秩序,自然也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同时这种氛围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个体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感的取得。
总之,个体人格是人生选择的重要基础,主宰着人一生的命运。优秀人格会使人选择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光辉人生之路;而低劣人格则会使其选择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人生之路。
在满怀理想、满怀憧憬进入大学校园时,许多同学都会想像着自己以后的校园生活。有些想参加各种比赛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些想阅读各类书籍来扩展自己的视野,有些则寻找创业途径来成就自己的未来。在种种的期待与渴望中,家庭角色体验或多或少的会被同学们忽视。
一开始我也有些不太理解,总觉得都已经上了大学了,就应该去追求
回归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实践归来感受(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