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心得体会(6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一
1、能独立设计、制作“纪念册”。
2、用愉快的、自豪的心情迎接毕业。
彩色水笔或蜡笔、剪刀、胶水、好朋友的照片、幼儿美术用书《好朋友的纪念册》。
1、师生讨论;
师生交谈。
——“马上要毕业了,好朋友也即将分别,为了纪念大家在意起的日子,
我们一起做本纪念册吧!”
“纪念册里可以有哪些内容?”
幼儿讨论,教师归纳纪念册的主要内容。
纪念册里可以有联系电话、家庭地址、e-mail、照片、相互赠言等内容。
2、幼儿制作:
幼儿设计、制作纪念册,教师可参与个别幼儿的设计制作,对操作有困难的幼儿适时提供帮助。
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纪念册”。
教师在每一幼儿的“纪念册”上写上临别赠言。
主题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二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四顾旧知,
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
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
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
(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 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设计意图:先从观察图象入手,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最后结合正比例图象,把数据与点联系起来,根据图象,不用计算就能找到一个量的值所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题
主题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三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填空
1、如果路程时间=()(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2、如果油的重量花生
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心得体会(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