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课文汇总 丰碑课文的主要内容(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丰碑课文汇总一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资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精选丰碑课文汇总二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23丰碑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精选丰碑课文汇总三
[教材分析]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
丰碑课文汇总 丰碑课文的主要内容(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