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报恩心得体会和感想 蚂蚁报恩反思(六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蚂蚁报恩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我低下头一看,床单上的棉线一丝一丝异常粗大而清晰,而我的“手”却变成了一节一节的了!我惊奇地发现:我变成了一只蚂蚁!
于是我不假思索,立刻循着气味朝最近的蚁穴走去。到了蚁穴门口,我突然想起,陌生的蚂蚁去陌生的蚁穴会被干掉,但转念一想如果真被干掉了,谁不定就变成人了呢,想着就走了进去。
没想到一走进去,所有蚂蚁就齐刷刷给我让出了一条路。我在书上看到过这种现象---这是蚁王才有的待遇。我不禁心中大喜:原来我是这个蚁穴的蚁王。
于是,我带领一些身强力壮的工蚁小弟向外爬去,直奔我的书桌---因为那里有一块珍藏“多年”的巧克力。
爬了许久,终于到达目的地,我对着包装纸又撕又咬,花了好一会儿才撕开一个小口。我带着工蚁们进去,一一撕下一块,兴高采烈又很辛苦地把食物运回了巢穴。
到了第二天,我打算吃点“绿色健康”食品。于是,我又带着蚂蚁公司的“白领”们去征战厨房!
经过漫长的“徒步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厨房。看着妈妈在厨房里忙忙碌碌,我鼻子一酸,心想妈妈好辛苦啊。想着想着肚子就饿了,远远看着高高在上的卷心菜,我心里不禁感慨:这又要花多久才能走到卷心菜旁边啊。突然,我感觉背上又微微的沉重感,呦,原来我有翅膀啊,我的小弟们也有翅膀哎。太好了,那就方便多了!于是我急速振翅,朝桌上的卷心菜飞去。
哎呀,能飞就是好啊,没多久我就带着兄弟们飞上来了。我们急急钻进卷心菜里面,争先恐后撕咬起来。“嗯,大家多吃点,吃饱了可别忘了给其他兄弟们带点美食回去呦!”“好的!”工蚁们点点头,“这么好吃的卷心菜,生平第一次吃到,老大的感应力真强!”“好了,大家先把食物带回去吧,我再玩一会。”
厨房变得如此巨大,我开始漫无目的地乱飞,突然被正准备切水果的妈妈发现了。她迅速拿着电蚊拍朝我挥过来,我心想:完了,我命休矣。于是疯狂振翅,朝蚁穴飞去……
最后呢?当然还是被拍死了,不然怎么能在这里写着文章呢。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把一点巧克力和食物放在蚁穴门口。我希望人和动物可以和平相处,为地球增添美好。
最新蚂蚁报恩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蚂蚁和蝈蝈》评课稿
《蚂蚁和蝈蝈》评课稿1有幸聆听了刘老师的一堂课《蚂蚁和蝈蝈》,听了以后感触颇多,在此写下几点:
刘老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特别是她的教学方法,可是初次见面刘老师在整堂课中却表现出和学生就像是的老朋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整堂课,就连旁听的老师也非常投入,原因就是刘老师引导有方,才使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刘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始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调动学生的情趣。然后引入蝈蝈叫声,让学生听一听,接着出示蚂蚁图片,提出:“它们碰在一起会有什么故事呢?”设置疑问后,使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的内容,随后进入阅读,整个导入简洁明快。
这时的学生情绪被调动后,刘老师还不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强调初读课文的要领,这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刘老师充分抓住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和制高点,引导学生第二次读课文,“你愿意和谁交朋友,为什么?”问题设计非常明确,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喜欢蚂蚁,理由也很充分。
我们可挖掘课文中含义深刻、蕴意丰富的地方,让学生想象说话。如: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问道:“说说蚂蚁在夏天干什么?”,然后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句子,可是刘老师不是嘎然而止,而是随即又问道:“蚂蚁还会怎么搬粮食?”,让学生们继续练习,自然学生们也情绪高涨。借助这些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蚂蚁勤劳的`认识,又练习了说话,还可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激发想象、拓展思维的高潮,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随着阅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刘老师积的极引导,使学生发散思维,既积累了语言文字,又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在一堂课上,刘老师在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等,特别是在教学“粮”、“食”这两个生字时,不让学生单独去学生字,而是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让学生说出两个字的异同点,避免了孤立识字。学生在比较中自己发现了笔画的变形,无意中掌握了一些汉字规律。相信这些学生以后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位国外教育家说过:“‘方法’是理智的凯歌,智慧的结晶,具有长久的价值。”因此,刘老师重视学生学习生字“方法”的指导,也是她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之一。
可是,学生们基本不会唱,这时的课堂气氛突然卡住了,随即老师让他们以拍手取而代之。我想,刘老师原本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后借助这首歌让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深化,但是由于课前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会唱这首歌,使得没有达成预期效果。当然刘老师也是普通人,她上的课也会有不足,正是这点,也使她的这堂课显得更加真实,更显名师的教学实力。
这虽是一堂低年级的阅读课,但总的来说整堂课还是丝丝紧扣,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它没有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刘老师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以点拨、引导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习得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创导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
《蚂蚁和蝈蝈》评课稿2第二次听安老师的《蚂蚁和蝈蝈》以后感触颇多,在此写下几点: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一些重点词语的印象,而且让学生串着读词语也有效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安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形象的蚂蚁和蝈蝈的图片贴到黑板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趣。
学生情绪被调动后,安老师还不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强调初读课文的要求,这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对比明显,这样在指导朗读时就轻松多了,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夏天蚂蚁们搬粮食的辛苦,冬天蝈蝈们又冷又饿的悲惨情形。
我们可挖掘课文中含义深刻、蕴意丰富的地方,让学生用想象说话。如:安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问道:“说说夏天这么热,我们同学们会在夏天干什么?”然后再去对比“蚂蚁们在这么热的夏天又在做什么?”让学生充分体会蚂蚁的辛苦,累,从而再去理解“满头大汗”。然后安老师不是嘎然而止,而是随即又问道:“蚂蚁还会怎么搬粮食?”,让学生们继续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自然学生们也情绪高涨。借助这些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蚂蚁勤劳的认识,又练习了说话,还可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激发想象、拓展思维的高潮,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可是,学生们基本不会唱,这是这节
蚂蚁报恩心得体会和感想 蚂蚁报恩反思(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