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怀古心得体会范本 沁园春岁末感怀(八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沁园春怀古心得体会范本一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对于沁园春怀古心得体会范本二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1、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对于沁园春怀古心得体会范本三
意象、意境
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绘制一棵思维树。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文革命经历的回顾。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毛泽东成长的地方,也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罢工,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毛泽东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习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对于沁园春怀古心得体会范本四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
沁园春怀古心得体会范本 沁园春岁末感怀(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