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心得体会及感悟 高一学心得体会500字(九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高一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1、树立以课本为纲的教学理念,建立发散式教学模式。我认真钻研高一语文的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有哪些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在以语文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舞台,让学生紧紧抓住桃树,在领略墙内春色的同时,需要把头伸到墙外,去欣赏墙外的无边风光。
2、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一些相应的教学措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为此我注重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课上的四十分钟是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提高的主战场。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课上的效率,我还特别注意学法的指导,上课的方式在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采取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收到不错的效果。怎么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其实现在的学生有一种心理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争强好胜,他们极富挑战性,而且相对于他们早熟的心理,仅凭课本的那点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和打动他们的,所以我就经常设置一些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告奋勇,人人参与,在这一次次的挑战当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信心也培养了,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去看一些知识性强、娱乐性强的栏目,使他们能够自发对学习产生主动性。如此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强调“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探究。
我在平时注意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在休息时间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立足现在,瞄准高考,我和同组的老师等一起仔细研究高考考纲、考试说明,之后,以此作为我们平时学习新课和复习的准绳,重点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们在学习新课和复习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教学思路在针对学生班级容量大,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备课过程中就针对不同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教法,材料的选取方面,也都有很大的不同,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通过学生查找课外材料,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阐释问题的能力。
下面谈一谈教学中的困惑
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难教了,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新太快,同时也因为学生的天分不同,因材施教也只是一个越来越艰苦的工作。还有每个班50多名学生的班容量,给教学力度和教学进度以及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最后要说明一点,困惑和抱怨都只是一时的,因为这也叫生活,既然是生活,就总有不如意的事,就不会尽善尽美,路还得走,学还得教,只是总结一次,以便今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主题高一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考点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考点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八个字“不增、不减、易分、复原”。
◎考点三:离子的检验
一般来讲,阳离子的检验需选择合适的阴离子,阴离子的检验需选择合适的阳离子,并要求具有特别的明显现象。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检验试剂及其添加顺序,以避免干扰离子的干扰。◎考点四: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考点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律,如500 ml的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2)配制步骤,所用仪器及注意事项
具体要做到:移量要精确,溶解要安全,冷却要充分,洗涤要洁净,定容要准确,混合要均匀。
(3)误差分析
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考点一:熟记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注意】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考点二:胶体知识总结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常见胶体
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4.胶体的提纯:渗析法
胶体的提纯:渗析(用半透膜);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滤纸)
5.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
6.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明矾、fe2(so4)3溶液净水
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⑥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⑦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⑧纳米技术与胶体
◎考点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注意要点】
(1)电解质不一定导电,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2)非电解质不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离子,否则不属于电解质,如co2、nh3、cl2等物质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它们并不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电解质。
【归纳总结】
强化记忆盐、碱溶解性
钾、钠、铵盐、硝酸盐都易溶;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微溶物有四种;强碱都易溶,ca(oh)2是微溶。
【说明】
(1)四种微溶物是指ag2so4、caso4、mgco3、ca(oh)2。
(2)agcl、agbr、agi、baso4及微溶的caso4、ag2so4都难溶于稀强酸。
15个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学会提出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不会提出(发现)问题也就不能主动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介绍中学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问题。
方法二: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所以,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装固体物质,容器的口总是向上的,而在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发生装置中的试管管口却是要略微向下倾斜,这是为什么?
方法三: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氧气和臭氧均为只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方法四: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有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全部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如,课本中有谈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说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吗?哪些物质是有原子组成的?哪些物质是有离子组成的?金属中含有自由电子,那么金属是有那些微粒组成的呢?
方法五: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油库为何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鬼火现象?”等等。
上面介绍五种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途径,掌握这些途径,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以上途径,经常问一问、想一想,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会加工
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方法有:1)类比法;2)比较法;3)质疑等。
第一、学会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之间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识所作出的一种推断。它既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如在学习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抓住该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与cl2与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学性质,同时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从上到下逐渐增多,所以化学性质还存在着递变性和特殊性,重点掌握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和哪些性质是递增,哪些性质是递增,其余的性质就是相似性了。从而顺利实现对卤素其他元素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和对照比较等。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属于对立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这些概念内部间的对立面来比较,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记住一个就掌握另一个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如对易混淆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概念,要抓住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有那些。从而掌握这两个概念。
第三、学会质疑
质疑就是追问为什么,或者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化学事实的深层理解。学会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逆向思维等活动来实现。它具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常见的途径能和方法有:
1)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提出问题;
2)观察事物的异常点,发现问题;
3)对不同事物做对比,发现问题;
4)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5)联系实际,大胆质疑;
6)探求因果,弄清关系;
7)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等。
三:学会阅读
阅读和观察一样,也是感知化学事实、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会不会阅读、研读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所感知信息量的多少、深浅以及学习效率等。
第一、学会速读
速读主要是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通过速读,对课本知识的内容和逻辑结构作粗步了解,并明确所需感知事物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为精读提供“物质基础”。重点在于精读。
第二、学会精读
精读在于
高一心得体会及感悟 高一学心得体会500字(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