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 编写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9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王老师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是这样的:1、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2、在灵活扎实的语文味中创新。3、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4、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
从她讲述的内容中,我窥探出,这所谓四层次,其实包含着她走过的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一是对教材钻研的课堂设计阶段,二是以语文训练为主的导学阶段,三是学生为主体的以学论教阶段,四是建立语文学习规范的自主学习阶段。这四个阶段,就是王老师探索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历程。
王老师第一个阶段的重点在教材钻研上。她总是在对教材深入细致研读的基础上,着力于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么寻找到巧妙的突破口,要么设计出新奇的板书,要么思考出富有创意的处理方式。如《沁园春雪》根据理解设计诗词tv,《题湖阴先生壁》把湖阴先生家的情景画出来,《苏州园林》四张园林图片四个导游解说,《木兰辞》设计木兰明星档案,《俭以养德》填充“靶子图”,《珍珠鸟》设计小鸟宝贝成长日记、人鸟对话,《济南的冬天》你选谁当济南的形象代表,《羚羊木雕》请你给同情的对象写一封信,《石壕吏》课本剧改编和表演,《落棋有声》辩论“如果你是厂长,你选谁当车间主任”,《中国石拱桥》作石拱桥的设计师重现赵州桥卢沟桥的形象……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青年教师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这个过程王老师经历了整整五年时间。对教材的研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没有对教材的钻研,就没有对教材的处理,教材钻研得越深,教材的处理就会越浅易,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这样一番历练,不能养成深入研读文本的习惯,那么他的教学之路必然是浅薄而空虚的。
王老师的第二个阶段重点是放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上。如果说前一阶段王老师更着眼于从篇章的角度去设计教学,那么这个阶段则更加重视文本,重视语言的深层挖掘。她遵循陈钟梁老师的话“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开始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引导学生苦练语言“内力”。
为此,她总是从文本内核中去寻找能牵一发动全身的词句,引导学生沿着语言去探求文本的真意。如她抓一“痴”字教学《湖心亭看雪》,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选择一些虚词、标点符号等文本元素强化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完成对语言的品味,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回归阶段。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各元素的探究,走入文本。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走过的阶段。没有经历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师,不能叫真正的语文教师,最多只能算个假洋鬼子。在每年的教师应聘过程中,这样的假洋鬼子还多着呢。
王老师的第三个阶段重点已经由教师的导走向了学生的学。她开始反思自己导学的利弊:“在多数人的词典中,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
于是,她走上了以学论教的道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再由此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这是一个思想突变的阶段,由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这个思想过程容易,但要转变为教学行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不少教师也认识到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这之中,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当我们许多的老师仍然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时候,王老师已经在行动上走出了很远。
王老师的第四个阶段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规范,使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关于这一点,王老师是这样阐述的:“语文的最佳状态是: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序列,摸索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规律,使语文学习从零敲碎打似的单项突破走向整合性、制度性、自主性。具体做法是:着力建设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制度,让玄妙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让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语文学习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学生学得到还看得到,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自己必需做什么心中有数。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规律化。明确了宏观和微观的学习制度,就有可能使班级的语文学习逐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让语文的教与学既生机盎然,又脚踏实地。”
为了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为了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王老师在班上建立了许多语文学习的制度,如日记制度,日记评讲制度,作文互批互改制度,错别字整理和修改制度,课前演讲制度,班级图书馆不闭馆制度,读书汇报制度,清晨积累制度,积累考试制度,五分钟微型课制度,班级“百家讲坛”制度,口语考试制度,班级生活语文化制度,专题活动写作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去规范学生语文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把这些语文学习行为变成一种日常习惯。
当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当学生的语文学习渗透到他们的生命里去了,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它的最终目的。这,应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这,就是王君老师青春语文教学创新四层次的全部意义所在。
推荐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根据要求画出、摆出或者想象出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2、教材分析
教材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使学生发现它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通过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的本质。
<>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出某种运动方式是哪种现象。
3、能说出生活中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
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任务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任务3: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
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点动态修改
环节一
借助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孩子们能认真观察运动的物体,并能给它们分分类、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体都在运动,老师就拍到一些物体的运动:
(1)每周一孩子们都穿着校服参加升旗仪式,红旗也在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星期天孩子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吗?游乐园的转椅可好玩了,转椅也在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会把分类的想法和结果说给同桌听听。
环节二
探究新知。
孩子愿意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分享给全班的同学呢?红旗是直直的平平的在移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叫平移。转椅是绕着一个点或以一个轴为中心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叫“旋转”。会说出红旗属于一类,转椅属于一类。
学生会简单的列举一两个身边物体的运动。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会举例,知道是平移还是旋转。
会正确分辨平移和旋转运动。
能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如果是平移(课件展示:高空缆车、钟面、电扇,电梯、齿轮、飞机。)学生会自己动手分一分。
会根据老师的指示正确的平移。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这张大公鸡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
会正确地平移。
环节三
实践运用能独立完成教材30页下面的“做一做”,利用学具,用平移的方式画一排小汽车。会正确地说出怎样的汽车学具的移动是平移。
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物体的平移问题。
推荐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
本课围绕“我爱学语文”的主题,由3幅图和4个词语组成,分成两个板块。
第一、二幅图以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第一幅图上,一位女同学正在读书,她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本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本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第二幅图上,一位男同学正在写字,作业本平放,他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两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执笔。他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距离笔尖约一寸,同时用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握得松紧适度,笔杆上端稍稍向右偏,紧贴虎口上,与纸面约成45°角。两幅图的左上角分别配有文字“读书”“写字”。这两幅图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打好基础。
第三幅图以同学一起讲故事、听故事为主题。图中4名小学生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故事、听故事,从他们的头饰中可以看出,一名男生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另三名小学生听得津津有味。4名小学生都戴着头饰,这可以让学生既了解故事的内容,又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
学习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与学生后续的学习密切相关。所以起步阶段的学习、训练需要做到扎实、规范、到位,严格要求学生,随时提醒,及时纠正。由于学生刚刚入学,他们还没有脱离在幼儿园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上课也许会坐不住,坚持时间短,也许会觉得坐姿、写姿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短频快的学习,又以反复训练加以跟进,多鼓励表扬坐姿、写姿好的学生。另外,坐姿和写姿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指导。故事,对于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单独讲故事,也可以合作着讲故事,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把好的故事带到课堂上,让语文学习变得生机盎然。
<>
1、了解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依据画面提示,初步体会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和正确的执笔方法。
2、通过讲故事、演故事,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
教学重点:能够初步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写字姿势和读书姿势,在平时写字读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难点:在平时练习中能注意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和读书姿势。
<>
<>
1、正确的执笔方法放大图。
2、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大约3分钟左右的故事。
<>
第一课时
<>
师:同学们,有只小狮子遇到了一个难题:他想给喜欢的一只母狮子写封信,可问题是:自己不识字,更不会写信。我们该怎样帮助他呢?
生:帮助他写一封信
师:怎样能让小狮子自己掌握写信的本领?
生:教小狮子学写字。
师:大家说说看,学校里的哪门功课最适合小狮子学写信?
生:语文课。
师:那我们邀请小狮子和我们一起来学语文吧!(出示课题:学语文)
师:语文课上都学什么呢?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本边看边告诉它吧。
<>
师:谁说说我们语文课上都做些什么?
生:读书、写字、讲故事、听故事
师:读一读这些词语。做到:字音准备,声音洪亮。
师:谁能把句子说完整?谁在干什么?(指导学生用上读书、写字和讲故事)
师:你怎么知道他在讲《西游记》的故事呢?
生:交流
师:语文课上要掌握的本领真不少!怎样才能把这几件事情做好呢?小组去讨论一下吧。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借助书中插图谁愿意把你们读书的本领和小狮子分享?
生1:要身子坐直
生2:眼睛要看着书本,不能东张西望
生3:脚下要放平
生4:声音要洪亮
师:读书时除了要坐姿正确,还有注意什么?
生:读书要用普通话
生:读书时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师:读书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拖音。同学们,按照要求把《上学歌》自己去读一读?(找一小组汇报演示)
师:哪个小组愿意为大家示范一下?(指名读)
师:原来读书还有这么多学问呢!不会写字的小狮子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事?老师就把这个故事讲个大家听听吧!
师:谁能说说看这段故事讲的是什么?
生:概况说故事内容
师:你能用简短的一句话就概况出来,你可真会听讲。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样做到的吗?
生:听故事的时候要专心,不要打断别人。
师:你听的很出色!老师故事讲的怎么样呢?
生:很生动。
生:很有意思。
生:故事讲的很明白。
师:孩子们,讲故事时使用普通话,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另外再加上各种表情和动作,就能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哦!你们也试着把自己准备的故事和小伙伴们分享一下吧!
生:交流故事
师:我们的语文课多么有意思!我们给小狮子再介绍一个学习的好伙伴吧!(出示铅笔)要怎样正确使用铅笔呢?
出示握笔儿歌:一棵大树站不住,手指全家来帮助。食指拇指头对头,老三老四低下头,小指藏在最里头。
生:拿出铅笔,自己边读儿歌边练习。
师:图中的这个小男孩是怎样写字的呢?
生:交流写字姿势
生1:小男孩的坐姿端正,身体没有往前趴。
生2:小男孩的肩平
师:关于写字要做到三个一:一寸,一拳,一尺(出示图片),就能像图中的小男孩一样得到老师的夸奖。观察图片形象感知:
生: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桌面一尺。
师:按照写字的要求拿起笔来写一写自己的班级和名字吧。(老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师:同学们下面的这些写字姿势正确吗?是不是我们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出示图片
师:如果不掌握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会有哪些危害?
生:讨论交流。
师: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我们书读的好,字写的美,对我们的视力和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语文课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怎样读好书,写好字。
生:我知道了怎样听故事。
生:我感觉到上语文课很快乐。
生:我觉得语文真有意思。
师:同学们,我们的语文课本就像一个大宝藏,里面藏在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挖掘,去发现。只有真正喜欢语文的孩子才能在里面收获快乐,更能增长智慧。老师希望大家都能爱上它。大家跟老师一起大声说:我爱学语文(出示课题,齐读)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期待着我们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吧!
推荐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春天呀?(因为春天很美丽)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春天哪些地方是美丽的?(花草树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春天里美丽的景色实在太多了,那你们喜欢春天里的柳树吗?(喜欢)谁能说说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说得好,今天呀,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柳树的诗歌〈咏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这里的诗歌是谁写的?(贺知章)贺知章是唐朝的诗人,少年时就以诗歌著名,现存的诗有19首,除〈咏柳〉以外,〈采莲诗〉和〈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
(一)、初读。
1.师范读诗歌。
2.让同学们指出生字,师生一起将生字读准。
3.师生一起读诗歌。
4.自由读师诗歌,指名读。
5.找找会背的同学同背诵诗歌。
(二)、了解诗意。
1. 、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我们得理解哪些字?
“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
一“树”——在这时三月示一棵树吗?那“一”在这里什么意思?(整棵树)
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叶),第四句呢?(春风→风)
7、从诗题“咏柳”上看,这首诗要赞美的是柳树,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那是在赞美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齐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为什么喜欢?(师小结:作者的想象多么丰富,从满树的新叶想到“碧玉”,从随风飘荡的柳条想到“绿丝绦”,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
9、这首诗的妙处还不仅于此,请同学们看,诗人从“树”写到“枝”,再到“叶”,然后想到春风。诗人(整体)到(部分)先观察后(想象)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自然有序。短短的四行诗,却充分的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构思,这也许便是“咏柳”传唱至今的原因。
(三)、朗读,默写。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背
4、生字正形,默写
<>
<>
春天多么美好,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春晓〉,这首诗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板书)
1、你们知道孟浩然吗?
2、师范读。
3、生自由读。
4、出示个别词意,同桌共同理解。
5、指名1—2人说诗意。
6、指名朗读、齐读。
<>
<>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班上基础较差的几个同学,在课后,我与他们交流的时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够,也没能背诵下来。我觉得如果再上这一课,应该再增加读的机会,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推荐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教学思路】
1、单元中的地位:
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几篇文章有的记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
2、教材分析:
依据本册学习目标及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本文,首先要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所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也成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疏通文章大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情感目标:有批判的接受安贫乐道的思想。
3、能力目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自学古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文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词句对理解文章起到了钥匙的作用,所以应当作为掌握的重点。安贫乐道的思想有他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应引导学生有批判的接受。
【教法设计】
在课堂学习的内容上,要立足课文,以点带面,注意知识的内引外联,增加课堂学习的密度,并注意知识的活学活用,从而也体现了大语文学习的原则。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学法设计】
本文篇幅较短,而且又较为浅显易懂,所以对文章大意的疏通采用学生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课堂质疑与答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将在整堂课的学习流程中得到体现。从而保证了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就是其中的一个,你能说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吗?
明确:王维、孟浩然。陶渊明
欣赏一首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饮酒》,
饮酒(之五)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学生结合曾经学过的《归园田居》来谈一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自由恬静、热爱田园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儿来,古文教学同样如此。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所以文言文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融入古文化的氛围之中,使他们很好的感受古代文化的内涵与韵律之美。由此本课的教学过程从课堂导语到作业的设计,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
二、写作背景
曾有人说过:优秀的人物总是远离世俗的,而不是在罪孽的浊流里激荡。 (投影)晋代末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陶渊明由于无法实现大济苍生的壮志而走上归隐之路。归隐之后陶渊明的心情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醉心于田园,另一方面也有大志难酬的缕缕遗憾。这种心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陶渊明曾自号为五柳先生,并且晚年以《五柳先生传》为题写了一篇自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篇自传走进五柳先生的归隐生活,感受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交待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公布目标
四、整体感知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
1、正确掌握文中生字的读音;
2、注意句中的语气停顿。
交流:正确读出加粗字的读音:
造饮辄醉 箪瓢屡空 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同学推选班级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习古文尤其如此。多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五、疏通文意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文意的理解,(确定一人为中心发言人,余者补充、订正)(体现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原则,把课堂学习真正交给学生。)
(集体交流)请说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造饮辄尽 2、环堵萧然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六、学生质疑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质疑,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解答,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学生针对字词句的大意及文章内容、写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予以解答。
老师重点点出如下两个问题:
1、不求甚解的今意与在文中的意思是否完全一样?
2、文中多处运用典故,比如 箪瓢屡空就出自《论语》中对颜回故事的描述,其作用是什么?
七、以我眼中的五柳先生为题进行说话训练活动
目的在于:⑴ 继续巩固对课文大意的理解;⑵ 进一步感受五柳先生的品质;⑶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格式为:在我眼中五柳先生是一个( )的人,体现在文中( )地方,要求用现代汉语来表述。
明确:归隐之士─先生不是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
率真放达─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环堵萧然──以此自终。
爱读书、爱喝酒、爱写文章──关心逃避现实,寓心中苦闷于其中。
思考:文章最后用来赞颂五柳先生的两句话是什么?
明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思考:这两句话与第一段中的那句话对应?
明确:不慕荣利
总结:这两句话前后照应,恰好写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与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志向。
八、课堂练习
作者一直信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的人生信条,对此你持有什么看法?结合实际写点感想。
(此时可能出现两种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
九、总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事情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勇敢的陈述自己的观点。比如说老师就对这种观点持不同意见,如果大家都安贫乐道,不思上进,那社会不就停滞不前了吗?
十、作业设计
一类:文言实虚词积累──进一步巩固落实文中的重点实虚词。
二类:古诗文积累──课外欣赏摘抄陶渊明的两首山水田园诗,并背诵其中最喜欢的一首。
(作业设计体现分层学习的原则,并进一步增加学生关于古文化知识的积累。)
推荐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
<>
1、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
2、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
四课时
<>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观沧海》《次北固山下》。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时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三、正课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关于汉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天萧瑟,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5、小结。
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第二课时
6、朗读《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简介。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官至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8、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写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9、小结。 这首诗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的艺术享受。
四、作业
第三课时
1预习
1,朗读《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前两首诗歌,这节课我们继续赏析后两首诗歌。
三、正课
1、朗读《钱塘湖春行》,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2、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十六元(88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3、赏析。
诗人以“春行”二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地逐层展开描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句直述“春行”的出发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揽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点明了具体环境,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作好了铺垫。次句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低的混茫景色,令人透过西湖水面刚与岸平以及天上和湖上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已经感受到春意的氛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作者描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细腻而生动,流露出诗人一路行来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花草。随着“乱花…‘浅草”一联镜头的转换,诗人已由“贾亭西”来到了“湖东”,写法也由点的展开变为面的收缩。唐人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小结。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人从大处落笔,颔联写莺燕,颈联写花草,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第四课时
5、朗读《西江月》。
6、作家作品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湖几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时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
7、赏析。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色: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停地呜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和听到的这一切,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在艺术形式上,词人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又反衬出乡村夏夜的宁静,这是以闹写静的手法。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社林旁边那家曾经见过的茅店。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惊喜!
8、小结。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9、朗读《天净沙秋思》。
10、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的地方,一般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句的。句中可以衬字,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化。
11、赏析。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人的图画。“枯”、“老”、“昏”、“古”、“西”、“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地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西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缤纷;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见他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12、小结。
小令由昏鸦的归栖,引出古道上慢步行进的瘦马,最后才点出这一切是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总共二十八字,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表现得十分深刻,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艺术构思。
四、作业
推荐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
1、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语言,领略美的景色,体会美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2、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
1、变换人称的写法
2、拟人、比喻之美
3、丰富、新奇的想像
<>
1、朗读
2、评议
3、练习
<>
<>
《山中访友》访什么样的朋友?为何访友?
<>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踏着幽径,进入山中依次访问了哪些朋友?
2.怎么称呼这些朋友?
<>
1.朗读训练
1)示范朗读,抛砖引玉
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情。
2)练习朗读,体会琢磨
把握内容,读出感情。
3)表演朗读,评议欣赏。
2.领略人称变换之美
对比阅读,思考:用第二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3.领略拟人比喻之美
1)自由朗读第5节,说说你最喜欢哪句,并谈谈理由。
2)角色朗读,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4、仿写句子
仿照本节的写法,(调动想像和联想,运用第二人称)再写一位山中朋友。
5、关于题
将题目改为“山中观景”行吗?为什么?
课后作业
一课三练
1、快乐晋阶:6、9、10
2、生活拓展:春草散章
推荐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书写羽、翠两字。
3、学生反复诵读,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4、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
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
课件、课文音频、翠鸟捕鱼视频
<>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讲到作者和妈妈坐船到外祖父家去,接下来我们一起搭上作者的船去看看沿途的风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搭船的鸟》
(二)初读课文,感受情感。
听朗读,思考问题:
我观察了哪些事物和场景?(生答)
雨天船上的场景、翠鸟的外貌,以及翠鸟捕鱼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1、搭船的鸟是一只什么样的鸟?仔细阅读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吧!
这是一只比鹦鹉还漂亮的鸟。
(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点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翠鸟图,引导学生感受翠鸟的美丽,补充翠鸟的相关知识。
再次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3、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4、那么翠鸟到底在干什么呢?(捕鱼)
5、翠鸟捕鱼的情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动作敏捷)
6、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从“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体会翠鸟的动作敏捷。
7、观看翠鸟捕鱼的视频,更加具体的理解翠鸟的身手了得。
8、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方法之一。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四)扩展延伸
指导写作手法的运用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
1、观察生字“羽、翠”
2、教师指导书写,学生练习
<>
1、请写一个有关翠鸟的谜语,表达你对翠鸟的喜爱。
2、留心观察一种自己熟悉并喜爱的鸟,抓住它的外形、觅食栖息、飞行中的一个方面,用一两段文字描述下来。
推荐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九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三幅画(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二)走进文本,探寻主线
1、听课文录音,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2、玲玲的心情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是什么原因使玲玲的心情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其中的缘故吧!
(三)创设情境,诵读感悟
1、画好作品,体会“满意”
(1)出示第一幅图,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漂亮吗?你认为这张画去参加评奖能得几等奖呢?玲玲认为自己能得几等奖呢?你怎么知道的?
理解“端详”。(指名表演“满意地端详”)
指导用“端详”说话。 指导朗读,体会“满意”。
(2)就在这时,爸爸说(生接读),一个“又”字,你能读出什么?
指导读出催促的语气。
2、弄脏作品,感受着急]
(1)在爸爸的又一次催促下,玲玲说:“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可这时意外发生了,(动作演示并引读)玲玲的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哦,这么美的画弄脏了,玲玲的心情该是多么――(生回答),哪个词最能体现玲玲此时的心情呢?v哇w
(2)同学们,这句话里有两个表示声音的词你们找到了吗?
(3)[卡片 叭] 指名读→齐读
(4) 叭是什么声音?哇呢?
(5)这些表示声音的词叫象声词。你们还知道哪些象声词?
(6)可别小看了这些象声词!用上它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及感悟 编写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