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说课实训心得体会范文初中(七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小学说课实训心得体会范文一
1、地位与作用
《凡卡》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名著之旅”为主题安排了五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名家是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
《凡卡》这篇小说由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写于1886年,反映了旧俄时代穷苦孩子的凄惨遭遇,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写的信的内容”和“凡卡的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一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因此,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了两项阅读的新要求: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由于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体会,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醒后可能发生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所以这篇课文我是按三个课时来备课上课的。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课生字和生词,教会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3、体会作者把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来写的表达方法。
1
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有感情地朗读插叙部分的内容。
2、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白板
本节课我上的是第三课时。凡卡在写信的时候回忆起和爷爷在家乡生活的情景,在回忆的内容中,我指导学生重点感悟是“凡卡和爷爷砍圣诞树”(第1 3自然段)和“家乡冬夜的美景”(第6自然段),以及深入理解文章梦的含义(第21自然段)。
新课标的内容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过程,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阅读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标画、批注,去想象、去抒写想象,自己去体验感受,不断将知识化为能力,从而让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已初步具有读懂比较长的文章的能力,能抓住课文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他们与课文中的凡卡年纪相仿,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但课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组2
成的,内容较复杂,引导学生在理清课文大致思路的基础上,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引导学生动笔读书、集体交流等方法疏通课文。在第一课时,我和学生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了交流,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因为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难度。进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凡卡为什么会回忆起快乐的往事”“爷爷能不能收到信”“凡卡能实现梦中的愿望吗”等问题,都是在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的基础上逐步解决。
教法:本课运用问题情景教学法,直奔重点,引导感悟。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学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读懂课文,理解了重点。通过质疑、合作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一)复习引入:
通过复习课文的顺序、主要内容,以及凡卡在鞋铺做学徒课文从凡卡挨打、挨饿、挨冻三个方面来写凡卡受尽了折磨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凡卡在实在无法忍受悲惨的学徒生活的情况下,他给爷爷写信让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凡卡在写信的过程中插叙了他对乡下美好生活的两次回忆。一次是凡卡和爷爷看圣诞树的情景;一次是回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我从“回忆美好的乡村生活”这里引入新课。
(二)细读感悟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我先引导学生细读第13自然段,感悟凡卡和爷爷砍圣诞树的快乐。在这一段里,我抓住三个句子来引导学生感悟砍圣诞树的快乐。
①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
②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③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的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然后再引导朗读13自然段,通过自己练着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读、齐读多种方式的读来感受砍圣诞树的快乐情景。
在凡卡的心中,家乡的夜景又是怎样的呢?由这个问题我又引入指导学生学习第6自然段,感受家乡的美景以及凡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这一段也是文章的重点段,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比着读,齐读来感受凡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最后我又指导学生知道文章为什么写景,凡卡在当学徒的时候,受尽了折磨,他在给爷爷写信的时候却回忆起家乡的美景,文章在这里写美景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知道用景物之美衬托出凡卡眼前生活的凄凉与悲惨。
(三)探究乡村生活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探究乡村生活:在凡卡写信的回忆中,充满了快乐,爷爷为什么还要把他送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呢?看看家乡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好吗?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家乡的生活也很悲惨的?
先通过让学生说句子,谈感受。让学生体会到爷爷没有能力抚养凡卡,在村子里也找不到供凡卡吃饭的活,如果凡卡不离开家乡,不去城里当学徒,只能是死路一条。爷爷把凡卡送到莫斯科其实是给他寻活路来了。
然后我向学生抛出疑问:课文写了凡卡学徒生活悲惨,又写了他在写信时回忆了美好的乡村生活,这时一种什么写法?用对比的写法表现了什么?(乡村的生活之所以美好快乐是因为学徒生活太悲惨了。把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的悲惨生活和乡下的生活作对比,以“乐”来反衬当学徒的悲惨。)最后,我打出白板进行填空练习。
对乡下生活回忆是本文的______,写这两段回忆的用意是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______的作用。
反衬凡卡内心的孤独痛苦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这篇课文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动人呢?这时我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写法:
1、插叙的手法,使人读起来有情景,有变化,读来自然、流畅。
2、对比的描写,反衬凡卡的凄苦。
3、抓住细节描写,使文章写得很感人。 (五)揭示梦的含义,拓展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后写了凡卡寄信和做梦,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课文的末尾段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巴”本段以省略号结尾,作者没有告诉读者小主人命运的最终结局,对此,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拓展想象的空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去共同完成这个悬念。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尾了,作者以梦来结尾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梦不会实现。因为在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里,爷爷即使接凡卡回去,也改变不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当时的沙俄社会不只是凡卡一个人的命运悲惨,只有推翻黑暗的沙皇统治,凡卡和爷爷以及千千万万像凡卡这样的儿童才能幸福快乐的生活。)
(六)续写练习: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醒后可能发生什么?通过续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凡卡在这样的黑暗的社会里最终的命运如何,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更是让学生通过凡卡看到了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漠。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通过凡卡对乡村生活的两次回忆来,引导学生感悟乡村的生活之所以美好快乐是因为学徒生活太悲惨了。把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的悲惨生活和乡下的生活作对比,以“乐”来反衬当学徒的悲惨。
对于小学说课实训心得体会范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你寄过贺卡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0,111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对这节课的设计。
这节课安排在第六单元统计的最后一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之后,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安排了你寄过贺卡吗? 这一实践活动课。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运用统计和估算等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付诸实施,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整个活动,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它背后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整个这节实践活动课,我把它大体分为三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通过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到寄贺卡与环保之间的联系,即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学生调查,利用身边的数据,运用统计和估算等方法得出结论,即分析问题;最后一部分是解决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发现了问题,分析问题之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据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阅读材料和进行调查,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它背后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对课本阅读材料中内容的阅读,和对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以学生的观察、调查、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提高学生对统计结果和估算等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识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识的欲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等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1、问题引入,你寄过贺卡吗?、你知道你们平时寄贺卡与环保有什么联系吗?(演示)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2、然后播放一段造纸动画片(演示)。这个动画直观、形象,学生一看便知道纸是用什么造出来的,这主要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后面阅读材料中的数据打下基础,减轻学生的理解。因为我怀疑,如果没有此动画片,学生对纸是由树木造出来的不太相信,播放此动画片能直接打消学生的疑虑,进入乐学状态。
3、继续播放影片(演示),出示阅读材料,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了大量的木材,对废纸的有效回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分析问题 感知教材
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以及对调查统计结果数据分析的过程。这部分内容,贯穿了对统计结果和估算等数学知识的运用,需要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这部分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
1、将我个人的调查结果公布(演示),再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它们的总数和平均数。
2、全班同学每五人为一小组讨论五个问题(演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每个小组还可以把讨论的结果拿到全班交流,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现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我相信,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他们能得到样一个结论:为保护森林,应该少寄贺卡。在这些讨论问题中,第五个问题,谁能说说少寄贺卡,除了能保护森林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吗?这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达到拓展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 升华提高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分析问题之后的又一讨论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我再次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讨论出节约用纸、拯救森林的具体措施。对讨论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
小学说课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说课实训心得体会范文初中(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