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教学设计通用 笔算乘法教材(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笔算乘法教学设计通用一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游戏导入
1、游戏:收南瓜。(练习十六第2题。)
(1)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
(2)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3)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
(4)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
(5)奖励优胜组。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1)独立计算,同桌交流。
(2)指名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3)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
(4)提醒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组织交流。
2、游戏:蜜蜂采花蜜。(练习十六第6题)
(1)师讲述蜜蜂采花蜜的故事。
(2)6只“小蜜蜂”上台采蜜,余生在草稿纸上计算。
(3)比一比哪只“小蜜蜂”采得又快又对?
(4)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8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关于笔算乘法教学设计通用二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中的进位法则,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算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初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算法和算理。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算法和算理之间的联系。
1、复习导入:唤醒已有知识经验
2、激趣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呈现不同算法
3、交流互动:总结笔算算法,理解算理
4、 总结应用:运用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闯关练习(13×3= 20×4= 300×3= 141×2= 23×3= )
设定常规的口算竞赛练习,孩子们会自然地按照接龙的顺序一道一道的读题口算答案。在口算结束后,会挑选出其中的一道或两道问题询问孩子是如何进行口算的,学生口中的算法就是将来的算理。挑选出的口算题目覆盖面广,涉及整百整十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过第二关呢?在学习报告单中完成竖式计算题。
在口算竞赛之后设置了全班每一个人都动手的笔算练习,在集体订正答案的基础上,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除了订正答案的对错,同时还要关注竖式书写的规范性。
生:(在学习报告单上完成一道竖式题)
师:同学们又顺利地闯过第二关,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挑战一下更有难度的问题?
生:想!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接受挑战!看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的智慧来帮助王老师解决问题呢?现在请每一位同学小声读题。
生:(各自小声读题)
师:听到教室里慢慢变得安静了,看来大家都读完题目了,现在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题目。
生:(读题)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买了3套,她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在此过程中采用的读题方式是全班一起小声读题,保证了每一位同学都有学习的效率。然后,再请一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清题目。在读题的过程中,提取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
师:声音非常洪亮!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列出算式吗?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下来。
生:16×3=
(缺少)师:我们没有学过这种需要进位的乘法,但是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大致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概是多少吗?
生:把16估成20,20×3=60。
师:那么准确的结果究竟是多少呢?现在小组交流一下,讨论你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一会儿老师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的方法。
生1: 3个16相加,即16 16 16=48。
师:把我们遇到的问题转化成以前我们学习过熟悉的加法解决,这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转化的思想,不错!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16 16 16的竖式写法。
生3:把16看成10 6,先算10×3=30,再算6×3=18,再把两个结果相加,即30 18=48。
师:用了口算的知识,这种方法也不错!
生4:用了列竖式的方法,
师:你用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竖式的方法,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好!但是你知道其中蕴含的算理吗?
师:(小组合作得出结论)16×3就是三组16根小棒,可以看出把他们放在一起是三捆小棒和18根小棒,仔细观察这18根小棒,它可以转化成一捆小棒和8根小棒,这个转化的一捆小棒就是我们刚才同学口中的“进位1”,最终结果也就是48根。
师:我们继续看看,如果用更抽象的方式怎么表达出来呢?(课件展示“过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通用 笔算乘法教材(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