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篇简短 散文两篇简短的文章(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关于散文两篇简短一
楼外参差的竹林间已经有了朦朦胧胧的雾气,往日的色彩斑斓突然走向了朴实无华。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听雨的人,因为在用心听雨的时候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都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圆融与宁定。在雨声中,我时常会梦回江南,时而会神游塞北,情不自禁地想在精神的世界里离群索居,寻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的荒村、抑或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独享一份宁静与自然。因为醉心于听雨,所以我也写过不少关于听雨的文章,而今日却是大有不同。雨声带来的诗情画意和听雨息心的情怀,都没有了。雨声同样只是雨声,是人的心境有所变化,而又为何会有所变化呢?
是泪悲生灵,是忧心如焚,是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近日来,新闻中报道最多的就是我国不少的省市地区连降暴雨,造成了空前的洪流肆虐。多少的良田蹈谷卷入了洪流中,多少的楼台屋宇坍塌成了一片废墟,又有多少的人民流离失所痛哭成了一片泪海?本来温柔似江南女子的雨演变成了掠财夺地害命的江洋大盗般的洪流。在电视新闻中,看得最多的是亿万民众流离失所后的面孔,让人揪心。这样的面孔,心肠再硬的人,看过第一次,就再也没有勇气认认真真地看上第二次。不过我依然每天在关心着洪水肆虐过的地方的点点滴滴,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着天上的云气。
诗情画意的雨恰逢亿万民众的泪,还能够自然的柔情万般么?
中国历代的诗词散文中,关于听雨的文章颇成气候,成就很高。但是大部分关于听雨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抒发小我的情怀。而今天这场淅沥的雨,却像是一条跨越疆域与人心的纽带,让我卑微的心与中国的亿万民众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所以我听雨时的情怀也就不再只是个人的儿女情长,而是悄然有了一份兼怀天下的宽广。这份情怀,也就从天马行空的幻想与柔情似水的小我中,走向了更为贴近生命的大地。这份情怀,也就不只是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也就不仅是秦观笔下闺中女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的淡淡闲愁与宛转幽怨;也就不只是蒋捷在人生不同时期听雨后的归结“悲欢离合总无情”(《虞美人》)的小我人生的感悟,而是多了一份如季羡林先生在听雨时的那份心系广大苍生的博爱。
我是一个徘徊于文化门口的粗人,从前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如今有这般情怀,也多多少少算是沿袭了一点我们范氏先祖范仲淹的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匡世情怀吧!也顺带有一点毫不相干的希望:中国的文人墨客们,能够更贴近天下苍生。
话还是说回正题来吧!我希望无情的洪流尽快退去,在洪流中流离的人民能够早日恢复家园、安居乐业;我希望以后世间的每一场雨都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雨,而不是阴差阳错的不合时宜的灾难雨;我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尊重自然,而自然能够有观音大仕的菩萨心肠,多一点对人类的眷顾。无论如何,我还是始终坚信:只要人间处处有真情,任何的苦难我们都能够大而化之的。曾经在雨声中竭力逃避世间喧嚣的我,今天又心甘情愿地食那人间烟火。或许这是一种人类在艰辛追寻之中对人性的一种皈依吧!
文至尾声,窗外的雨声渐渐地稀疏了,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是我又在不停的担心,担心慢慢消停的雨又会一下子急促起来。
于是我双手合十,潜心默祷,祝愿这场不合时宜的雨早点消停,最好是戛然而止。我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
关于散文两篇简短二
祁白水是日照文化学者,他在《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的名家侧影设有专栏。而我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想从现代名家学起的人。白水老师从侧面介绍名家,我就从正面学习名家。一侧一正,就全面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岂不两全其美。慢慢地,我就形成了无法改变的习惯。
从今年五月份开始,我先后跟着白水老师学习了流沙河、何立伟、阿城、王兆军、刘玉堂、赵德发、鲁迅、汪曾祺、周作人、孙犁等现代当代名家的诸多作品。而让我最感兴趣投入全部精力最深入学习的有鲁迅的杂文、赵德发的小说,还有汪曾祺的散文。
汪曾祺老先生在小说、散文、绘画、戏剧、美食、书法等方面皆有较高造诣。他的作品大多数是谈饮食,谈草木,谈文化,谈民俗,谈花鸟虫鱼、叙师生情,写凡人琐事,雅俗共赏,有着“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汪老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深神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老的散文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说话,虽百事杂陈,但饶有兴味。
汪老在《蒲桥集》自序上说: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常常道:我是歪才,善能胡诌。
他善于以个人的细小琐屑生活为背景,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他善于以平实委婉而富有弹性的语言,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抨击了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名士风散文的魅力。汪老的文学主张让真善美来自生活,恬淡和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局面,功不可没。
他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写出来的文章却发人深思。他的作品无论是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再到花草虫鱼,瓜果食物,无所不涉,都能信手拈来。文如其人,源于汪老心境的淡泊和他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情释然。
喜欢汪曾祺就要多读他的作品,先去了解他的家世。汪老的祖父是清朝末期的拔贡,拔贡就是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祖父文章写得很好,喜欢收藏古董字画。汪家世代都是看眼科的,祖父就是很有名的眼科医生,开了两家药店,信儒学佛。汪曾祺的父亲是温尔文雅、恬然随和的人,很少见他发脾气,从来不对子女疾言厉色的。他是画家,画写意花卉,会刻图章,初宗浙派,更喜欢藏石。父亲是心灵手巧的人,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所不通。
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成为沈从文的学生。他的创作风格是受沈从文影响的。他俩都是小说见长,善于写人状物,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深藏在人和事之中,具有天然的随机性。小说创作“要贴着人物走”,小说里人物才是主要的、主导的,不能离开人物去抒情、发议论。所写之景,既是作者之景,也是人物之景,也就是“气氛就是人物”。还有两个人对话越平常,越简单越好。
汪老曾说:我是极为平常的人,我没有深奥独特的思想。我写的小说都是平常事、普通人、小人物,因为我对这些人和事比较熟悉。什么是现实主义?就是真实地写出自己所看到的生活,不要搞得太复杂。想象和虚构的来源还是生活:一是生活的积累,二是对生活的思考。写作题材是可遇不可求的,具有偶然性。
他的散文代表作有《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矮纸集》《旅食小品》《汪曾祺小品》等。其中《逝水》一文,就是看着平淡似水,却能暖暖地流入读者内心深处。汪曾祺曾说: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我是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不会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从小小的“熟悉”到大大的“熟习”。这都源于他深厚的国学底子,出色的古文修养,还有对民间文化的天然亲和。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传神妙笔,直接垫高了他的创作高度。
《汪曾祺小品》由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有《用韵文想》《吃食与文学》《小说的散文化》《七十书怀》等。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并不是自娱一己的性情,而是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对社会人生有益,决不要把个人和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
汪老的小说创作充满了中国味儿。他对传统文化有着痴迷的热爱,在创作上追求现实主义,让他的作品融入民族传统中。他以近乎虔诚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美的品质,他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在展示美与健康的同时,也常常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喟叹,对那些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也有针砭,但同情与悲悯多于批判。汪老常说:我的小说多是在茶馆里泡出来的,在咸菜缸里腌一腌就出来了。小说代表名篇有《受戒》《异秉》《大淖记事》《鸡鸭名家》等。
《汪曾祺:文与画》是一本艺术小品合集,内有大量优美飘逸的字画。他的书法和图画,疏朗清淡、赏心悦目,图文互为补充,彼此添色,相映成趣,更增品位。汪曾琪作画萝卜白菜,俱收笔端,自娱自乐,陶醉于“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他的花鸟画作,如岭上白云飘逸,高洁、空灵。汪老也有遗憾,遗憾的是自已没成为画家。
他的文学评论集《晚翠杂谈》,1988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小说家谈小说”丛书。内有部分作品自序、小说笔谈、小说创作随谈、小说技巧常谈,还有关于小说语言、浅谈杂书、我和民间文学等篇。
他是京剧剧本《沙家浜》《范进中举》的主要编者之一。他的文集有《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等。
汪老不仅是在散文、小说方面颇有建树,对饮食文化也颇有研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他说:大菜名菜,写的人不吃,吃的人不写。我是寒士,就写平民百姓喜欢吃的,写乡土味很浓的风味小吃。小到各地的咸菜、豆腐、实菌、面食,无所不通。他喜爱喝酒,酒后就会文如泉涌,抽起烟来更见其神韵风度,俗话说“烟出文章,酒出诗人”,这也与他的豪爽、洒脱的性格有关吧!
“人走魂在”,汪老已经离开我们近二十年了。汪老人格魅力为什么超过他在世的时候,感召着后人?他的作品为什么能打动着我,为什么能让我静下心来读懂它,这与他作品的内涵是分不开的。经过二十多天的学习,我认为是汪老的文学作品不脱离当今社会,有着时代性与亲民性。汪老的人格操守影响着我们。他的作品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充满了鲜活强劲的生命力。为推动了文学真正回归人学、回归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功莫大焉、
江苏省高邮市成立了汪曾祺文学研究会,为保护汪曾祺这一文化品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上海的施行老先生成立了“汪曾祺之友”微信文学沙龙,为全国各地的“汪迷”在一起研究讨论汪曾祺的人品、作品,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当我把这篇文章发表在新浪博客后,意外的是“汪曾祺之友”的文友看到并给我留下评论。在茫茫的博海中,我们能够相遇,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让我深深地惊喜着、感动着!
更为惊喜的是,汪曾祺夫人施松卿的侄子———85岁高龄的施行老先生知道我是“汪迷”后,我们加了微信好友。我把《走近汪曾祺》和《随遇而安》两篇文章发到他的邮箱里,施老看后给我提了二合一建议,鼓励我修改好后再发给他。这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的激动和自豪呀!
喜爱读书,让我有了最好的遇见。不期而遇的相逢最真最美。让我们静下心来读书吧!读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说话。我的读书才刚刚开始,我读汪曾祺只是冰山一角,所了解汪老的人品、作品也微不足道。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在施老指引下,和广大“汪迷”在一起,学习研究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不为别的,只为内心里的喜欢。可以这样说,我是发自内心真心地喜欢敬重汪老。
关于散文两篇简短三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课时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
散文两篇简短 散文两篇简短的文章(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