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推荐威海疫情个人抗疫事迹范文通用(九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31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威海疫情个人抗疫事迹范文通用一

这里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3oc,常年降雨量900毫米,无霜期200-205天,一年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观光、休闲、避暑胜地。

圣经山不仅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道教文化,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据史书记载,远在汉唐之际,这里寺观林立,洞庵毗连,香火不绝。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陕西咸阳道土王重阳游东海来此,在圣经山的“讲经庵” 传经布道,创立了“全真教”,并收下七个弟子,后称“北七真”,其弟子邱处机后受成吉思汉嘉封,掌管全国道教,全真教成了国教,盛行一时。圣经山主峰海拔385米,其山顶矗立着一块长约15.6米、高约6米的巨石,其上阳面阴刻有《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146行五千余字,每字长约10厘米,颜体楷书,略带魏风,圣经山因此而得名。《文登县志》载:“此摩崖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

至今,圣经山还遗留下混元殿、三清殿、三官殿、众仙坟、朝阳洞、老君庙、龙王庙、山神庙、东华宫、东华洞、玉皇阁、天门、卧仙石等众多道教遗迹。一九九一年,文登市为发掘弘扬民族文化,以“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为主题,开发了圣经山风景区,至今已投资4000多万元,修复了古迹,改善了区内外道路交通,并建成了通往圣经山全长1680米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单线循环脉动车组厢式高空索道,形成了集道教文化、古今书法石刻、自然风光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山水化”特色。

每年5月20日至22日,圣经山都举行文登昆嵛山会,推出民间艺术表演、道教全真寻根游、书法石刻文化研修、经贸洽谈等活动,每年都吸引数百名日本、韩国、加拿大、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来宾参加盛会。景区内服务设施齐全,建有三星级标准的圣经山别墅度假村,有别墅楼群,有高、中、低档客房,能同时容纳200余人的多功能服务大楼,集食宿、购物、娱乐、会议接待于一体,是商务、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圣经山风景区外围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东有上泽公路、西邻公路,南接309国道、威青一级汽车专用线。由市中心直达圣经山风景区的往返班车每日6班,威海至圣经山的班车2班。

圣经山风景区游览的最佳时节为5月至10月份。

圣经山风景区物产丰富,民俗活动中以农家宴(全为山珍野味)又称全真宴,广受游客的青睐。

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圣经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文登市城区西北20公里处,方圆近8平方公里,有46处景点。圣经山因其拥有“圣人”、“圣经”而得名。圣人老子容颜尊像,活灵活现地云落在仙山之巅;他的传世著作《太上老子道德经》被道家奉为圣经,全文上下两卷五千余字凿刻在山顶巨石之上,此摩崖为世上最大的道教刻石,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现已作为重要的文物古迹,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和《中国旅游大全》。秀美的紫金峰仙境,给人超凡脱俗、飘然成仙之感受。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开山祖师王重阳在此收下邱处机等“北七真人”创教立派,传经布道,倍受推祟,盛极一时,至今道教遗址遍布、殿观香火不断。

1997年,文登市旅游局又投资1600多万元兴建了一条长1680米的高空车组厢式索道。乘坐索道浏览圣经山,不仅省时省力、舒适快捷,而且浏览群山众景,大饱您的眼福。景区内还容有古老的门亭殿阁、清澈的高山湖泊、现代的三星级别墅和三百多幅古今中外名人题词石刻等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圣经山以其“道教全真派发样地”、“海上仙山之祖”和“文化名山”的美誉,与美丽文明的海滨城市文登相映衬,成为集道教文化、文物古迹、书法艺术、古树奇石、高山湖泊等景观为一体的著名旅游休闲度假胜地,颇受海内外游人青睐。

推荐威海疫情个人抗疫事迹范文通用二

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位于博览园中华海坛地下,展厅面积1890平方米,以现代布展手段,扼要展示了英租威海卫32年(刘公岛42年)期间的基本史实。

作为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之一,威海卫是继香港之后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行租借的。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威海市曾先后五次派员赴英国查档,收集资料,找回了部分珍贵史料。

然而,世人对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毕竟知之甚少,真实地再现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屈辱历史,进而激发世人的爱国热情,已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公岛上散落着大量的英式建筑和相关遗迹,作为刘公岛三大历史文化主题之一,“英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却始终未能得到开发利用。因此,在刘公岛建设一座全面展现英租历史的博物馆显得很有必要。经过反复论证,刘公岛管委会投资建设了还原英租威海卫历史的大型文化景点——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进入英租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898年的威海卫,港湾里泊着几艘英1舰。远处的刘公岛绿意葱茏,闲适而安谧。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那个形单影只的小男孩孤独地坐在一旁,神情凝重地望着远方,分明就是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当时的威海卫已被英军占领。这就是该馆的序厅——威海卫全景。

从序厅向西是一条引领游人回顾历史的通道,两侧的图片记录了当年威海卫及刘公岛的概貌。通道虽短,步入其中却有一份凝重和辛酸,犹如穿过时光隧道,重又回到英殖民统治下的威海卫,开启那段已尘封百多年的记忆。

穿过“隧道”,即进入该馆的第一部分——“威海卫土地上的国中之国”。然后依次还有“常备不懈的军事控制”、“难圆的第二香港梦”、“欧风东渐”、“坎坷归途”共五个部分。通过场景复原、幻影成像、高分子蜡塑等先进手段,将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把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他于1920xx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在他的主持下,当时的威海卫逐步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馆内复原了洛克哈特官邸一角,我们可以通过1:1的幻影成像技术直观地了解到骆克哈特工作时的情形。

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修建了军事训练基地及营房,利用刘公岛和威海卫沿海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此外,英方还利用当地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进行避暑和疗养。他们在岛上设立供官兵休养、消遣的各种生活和娱乐设施,建起了将军避暑楼、海军病院、别墅、酒吧、舞厅、教堂,还有3个足球场、数十个网球场以及高尔夫球场、棒球场、地滚球场、台球场等。每到盛夏时节,挂着米字旗的航空母舰、潜水艇、巡洋舰、大小鱼雷艇便云集刘公岛,上万名英军官兵在岛上度假休闲,刘公岛俨然成了皇家海军的海上乐园。

《租威海卫专条》签字后,英国当局认识到,光靠一纸空文难以实现殖民统治的目的,要想在威海卫站住脚,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作保证。由于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兵力匮乏时期,不可能从本土增派部队,殖民当局遂决定在华组建雇佣军,以担负威海卫的防务。

1899年,英方严重违背《租威海卫专条》的有关规定,在威海卫成立了一支由300多中国青壮年组成的雇佣军。这支在华组建的部队被称为“中1团”;由于该军团中的士兵全是华人,又称“华勇营”。这支军队着英军装、操毛瑟枪、打米字旗,这些“假洋鬼子”成了殖民当局“以华治华”的有利武器。

“中1团”组成不久,就成为英国殖民当局镇压威海卫人民的得力工具。特别是1920xx年威海人民掀起抗英武装斗争的时候,这支武装力量曾奉命对民众的抗英斗争实施了疯狂镇压。庚子事变后,华勇营有400多人奉命乘军舰赶赴大沽口,被编入英军作战部队序列,号称“英军第一军团”,参加了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卫和北京城的战斗。“中1团”最鼎盛时期,曾发展到1300人。后来“假洋鬼子”们越来越感到为真洋鬼子当炮灰的耻辱,先后有800多人开了小差……

1920xx年日俄战争爆发,由于俄国在华地位被日本取代,加之英日又签订了同盟条约,英国对日本的戒心随之消除。1920xx年6月,中1团最终被解散,大部分士兵转往南非当警察,部分人留在当地充任巡捕。

英租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巨大伤亡使交战各方兵员锐减,劳力奇缺,为挽回战争颓势,英法军团将目光转向中国,通过招募华工以解决劳力需求。英方认为山东苦力不仅耐寒冷,而且强壮能干,是最好的招募对象。英法两国先后在直隶、山东、江苏等8个省招募华工近14万人。作为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因转运华工达54000多人而成为最大的华工输出地。

华工们在威海卫集结后,经过短期培训,就与军用骡马一道从海上被运往欧洲,在战争中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在英租馆内,有一幅即将远行的华工与亲人依依惜别的照片,还有当局发布的华工工资表。馆内播放着当年流行的吟咏华工命运的《华工出洋歌》,其悲怆、凄凉的旋律催人泪下……

展厅内有一幅记录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的老照片,那里葬有遇难华工842名,是欧洲最大华工墓园。长眠在那里的华工们被视为“中法关系的先驱”。

1920xx年11月,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但华工们的命运却长期无人过问,后来由于广大幸存者的强烈要求,才于1920xx年被陆续遣返,但实际上回国的只有11万人。厅内播放的短片《巴黎和会》,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悲惨境地。

走出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此时此刻,回荡在脑海里的就是序言中的那段话了: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非为缅怀已逝的年华,而是重在浓陈前鉴、警示今人、留戒后生……

这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地,这里是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国耻地,这里是惨遭英国殖民统治42年的屈辱地......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承载着太多的历史积淀。

1985年,封闭了近半个世纪的军事0刘公岛,裹挟这大海的热情,向世界张开美丽的怀抱。历经20xx年风雨洗礼,新世纪的刘公岛已成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和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文

刘公岛上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又有汉代刘公、刘母的动人故事;既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等大量文物古迹,还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众多欧式建筑。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累计投资近亿元,重点抢修恢复了海军公所、龙王庙、丁汝昌寓所、东泓炮台、旗顶山炮台、水师学堂等遗迹、遗址。建立了文字、照片记录档案,树立了保护标志,征集文物和资料数千件,其中济远舰前双主炮堪称镇馆之宝。刘公岛博览园通过深入挖掘刘公美德、英租42年、甲午战争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向游客展开了一幅幅跌宕起伏、撼人心魄

推荐威海疫情个人抗疫事迹范文通用(九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