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违规宴请示警心得体会精选 公安接受宴请检讨书(四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接受违规宴请示警心得体会精选一
我出生在山东省梁山县小路口镇后门王村,是家中老大,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当年为供养我上学,父母卖掉了家里的三间房,父亲一人闯了关东,母亲在家既要种地,又要照顾三个孩子。记得有一次,村食堂发了一个窝头,母亲舍不得吃,留着给从县城放学回家的我吃,自己则吃树皮和草根。现在,我父母都是80多岁的人了,仍住在两间破烂不堪的房子里。对老家来说,我没做过什么贡献,妹妹是农民,她的两个孩子在外地打工;弟弟年过半百,至今还在一家企业干临时工。
我是大学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安徽工作的。在安徽,我是一个外乡人,又没有什么背景,但现在已经是一名党员的中坚力量。我深深懂得,这些都是党组织的精心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我多年从事党务工作,曾经分管过纪检、政法工作,对党纪国法不是一窍不通。我也曾扪心自问:金钱对一个人来说,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真是小农思想作怪,侥幸心理占据了头脑。我的教训验证了那句古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回忆这些年来,面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觉得自己风里来、雨里去,一天忙到晚,也够辛苦的,看到老板们一个个大把大把地捞钱,潇潇洒洒生活,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吃亏了,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念头。当年在地委工作时曾经作出的承诺慢慢开始动摇,从接受一瓶高级酒、一条高档香烟、一件名牌衣服,到1992年春节接受张某送来的1万元现金,一开始还是在推来推去中不自然地收下。觉得拒绝了人家,面子上过意不去,但似乎又觉得利用职权收受金钱不应该,思想上的斗争非常激烈,可是在下不为例的借口中产生了侥幸心理。思想上的防线一旦决口,就会一泻千里,防不胜防。从起初的收受几千元到后来几十万元,我都来者不拒,且收得心安理得,逐渐变得麻木不仁,结果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能自拔。收了礼后,我便插手干部使用和人事安排工作,通过各种手段提拔亲信知己。人事安排,对当时的我来说,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举手之劳,打个电话或者开会时给有关人员打个招呼就完事了。
人一旦政治上失节,后果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想到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后怕,主要是担心东窗事发。在这种情况下,我惶惶不可终日,赶紧和家属绞尽脑汁清理了一下近年来收受的礼金,在心里列出了一个清单,并四处转移,对认为是不够可靠的人送来的礼金进行退还。晚上回到家中,每当有人登门拜访,我就匆匆上楼,装作不在家,以为客人送来的金钱、礼品,反正不是自己亲自收下的,家属收礼,与己无关。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真是自欺欺人。我现在常常这样想,为什么过去收入低、生活苦,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而心里却感到很踏实;现在吃不愁、穿不愁,可以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可还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恐怕还是思想认识问题,还是自己意志薄弱、精神空虚的原因。
我在安徽工作了**年,走遍了淮河两岸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田间地头都曾留下了我的身影我的奋斗和拼搏,党和人民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和地位,而我却一意孤行,辜负了当地百姓的重托,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时间不会倒流,我要彻底悔罪,并愿配合有关部门,现身说法警示党员干部,做从宽处理的典型。
检讨人:
20xx年xx月xx日
对于接受违规宴请示警心得体会精选二
中国人喜欢聚在一起吃饭,餐桌文化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品尝美味、感受美食文化,更多的是在餐桌上交际、应酬,很多办成办不成的事情放到餐桌上,两杯酒下肚什么都好说。现在的人,物欲蒙心,只知道利用资源追求利益,从不对失去或将要失去的东西给予尊重和关怀,在疯狂攫取利益的浪潮里,资源被浪费,山河千疮百孔。粮食被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忍受着贫困和饥饿。基督徒在用餐前虔诚祷告,感谢上帝赐予食物;英国年青人在垃圾桶里捡食物吃,以表达他们对浪费的抗议。唯独我们没有信仰、鼠目寸光,因此无知无畏的大肆挥霍和浪费。
在太原市一家餐馆采访时发现,尽管墙壁上“文明用餐,杜绝浪费”的提示牌十分醒目,但人们吃完后结帐离开时,餐桌上还是剩下了许多没动过的鱼、肉和蔬菜等食物,将剩菜打包带走的人很少。餐馆老板胡先生告诉记者,顾客近年来浪费现象特别普遍,特别是商务餐,一半的饭菜都被倒掉了。“这个月的流水是20万,那么一定有5万到8万是商务餐。一般情况下,两个人吃饭一到两个菜也就够了,然而常常点到5、6个菜左右,那这两个人怎么能够吃得完呢?肯定吃不完。对于比如10个人的大
接受违规宴请示警心得体会精选 公安接受宴请检讨书(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