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简介导游词(十三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苏州拙政园简介导游词篇一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为大弘寺。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将其买下,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了徐氏。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是我们游览的第一厅。兰雪两字出自诗仙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兰雪堂坐北朝南三开间,
“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建筑都与水相邻,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描摹的精彩绝伦。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平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
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主厅“兰雪堂”。是我们游览的第一厅。兰雪两字出自诗仙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兰雪堂坐北朝南三开间,
“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建筑都与水相邻,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描摹的精彩绝伦。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平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
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者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很是珍贵。水芙蓉,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荷花或莲花。)芙蓉榭的正面是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走到芙蓉榭门前向西
看,可以看到水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圆光罩,透过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走过去再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长方形落地罩,这是一种框景的造景手法。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名叫天泉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既庄重又质朴。四周草坪环绕,花木众多。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叫“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这口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相传它是元朝大德年间的大宏寺的遗物。天泉亭从外部看是两层建筑,不过走进亭子大家会发现其实它只有一层。苏州是个水乡,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并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从天泉亭往北边看右手边是民间手工艺坊展览和大片的花卉,它突出了整个东部花园的田园风光。左手边则是紫藤长廊。政园中的紫藤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种植,园内一照墙题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下面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写着:“文衡山先生手植紫藤”。每到夏季,游客穿过紫藤长廊时,紫藤花开,水汽喷雾,顿时会让人有一种清凉舒适之意。两廊之间,则种植着许多种类的花草树木。游客驻足此间,野趣油然而生,韵味无穷,给拙政园增添了一景。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的西南方向,隔着溪水有一座土山,上面有个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我们可以从秫香馆的前门通往后门,入眼的就是纪念品商店,连接秫香馆和复廊的是具有特色花纹的小路。低头看脚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象征子孙满堂,富贵满堂的鱼、蟾蜍等花纹。接着我们来到了将东中花园分隔的复廊,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下面,我们来观赏“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它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红亭”相邻。梧竹幽居造型独特,
以往大家所见的亭是圆形,而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方亭。亭四周的白墙都是方形的,方墙上又有圆洞门,一座天圆地方,表示园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人站在亭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园。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随着我们跨过了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后,我们来到了待霜亭。待霜亭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亲爱的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远香堂对面的雪香云蔚亭。“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
亭柱上还有文徽明所书写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副对联取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
游客们,您现在来到的是位于中部花园西山下池水中央的“荷风四面亭”,“荷风四面”顾名思义:四面临水,夏日荷花在四面盛开,有阵阵荷香从亭周围飘来。有着“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的美景。亭名因荷而得,所以最适合的是欣赏夏景,因而此亭为四亭中的夏亭。荷风四面亭位于湖中岛上,四面临水,三面植柳。且位于三条路的交叉口,可供游人休息赏景。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勾画出拙政园春夏秋冬的景色。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使得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更是四季皆宜。荷风四面亭亭为六角攒尖,四面通透,临池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所在的小岛与待霜亭、雪香云蔚亭所在的二岛构成“一水三山”的海上神山境界,象征蓬莱方丈 瀛洲三神山,形容园林美境恍如仙境。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
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园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这里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的空间窄小的布局形成对照。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引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就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小飞虹。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此得名。古人以虹喻桥,别具一格。冬天在桥上看雪景也是极佳的,雪落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此桥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
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是在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山池环绕,后面是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清香远送,一一风荷举,是赏荷的佳处。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视野开阔,没有庭柱阻隔,而且四周都是玻璃,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最惬意不过了。厅的南边是一座黄石假山,这在苏州园林里是很少见的,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闲庭别院,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各种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嘉实亭”里有一幅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此处有一条波形水廊。水廊,凌跨于水上,真所谓浮廊可渡,将
水面的空间半通半隔,增加了水源深度和水面的辽阔,拙政园的宜两亭下至倒影楼这段水廊,造型优美,似卧虹临水,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饶有情趣,又因它如水波起伏不停,故又称波形廊。
在别有洞天的西南方向,卅六鸳鸯馆坐落于此。卅六鸳鸯馆是拙政园西部的主建筑,精美华丽,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北厅是卅六鸳鸯馆,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从外面看是一个屋顶,而里面则是两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面则分为两个客厅。由于主人张履谦爱好听昆曲,因而这座鸳鸯厅较其他而言多设了戏台,馆内四角都增设了耳房,演员可以在耳房休息、化妆,平日里客人来了,佣人随从也在耳房休息。馆内屋顶采用弓形,营造出了余音绕梁的效果。卅六鸳鸯馆四面菱形玻璃蓝白相间。由内向外望去,一窗一景。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暖,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宜于冬、春居处。厅前有小院,栽植多株名贵山茶花,山茶又别名曼陀罗花,为与北厅相呼应,题额作“十八曼陀罗花馆”。据园史资料,明末清初之际,古园最负盛名的花树景是几株山茶中最名贵、最华丽的宝珠山茶。馆内悬清未状元陆润庠(xiáng)行楷写的额匾“十八曼陀罗花馆”,两侧挂着已故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补书的原有景联:“迎春地暖花争诉,茂苑莺声雨后新”。
这座容南北两厅的建筑除春冬赏花、秋夏观荷纳凉之外,在考虑赏景之外,厅堂建造还如此周到地考虑园林中生活起居的方便,这正是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艺术目的性的很好体现。
西北面的“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倒影楼"位于"卅六鸳鸯馆"的北面。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可以看到其他楼阁,树木的倒影。“倒影楼”是一座两层建筑,楼的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纪念馆"。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资料说,他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也有的资料说,他依照园景画了31幅图,各配以诗词,并作了《王氏拙政园记》,使名园增辉。"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
坐?明月清风我。扇面状屋面和扇亭与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构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各位游客:拙政园的主要景观就游赏到此。让我们在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小园林里,享受一份温馨的家庭气氛吧。
苏州拙政园简介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该园占地面积约78亩,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为大弘寺。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将其买下,历时20xx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了徐氏。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是我们游览的第一厅。兰雪两字出自诗仙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兰雪堂坐北朝南三开间,
“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建筑都与水相邻,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描摹的精彩绝伦。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平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
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者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很是珍贵。水芙蓉,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荷花或莲花。)芙蓉榭的正面是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走到芙蓉榭门前向西
看,可以看到水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圆光罩,透过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走过去再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长方形落地罩,这是一种框景的造景手法。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名叫天泉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既庄重又质朴。四周草坪环绕,花木众多。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叫“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这口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相传它是元朝大德年间的大宏寺的遗物。天泉亭从外部看是两层建筑,不过走进亭子大家会发现其实它只有一层。苏州是个水乡,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并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从天泉亭往北边看右手边是民间手工艺坊展览和大片的花卉,它突出了整个东部花园的田园风光。左手边则是紫藤长廊。政园中的紫藤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种植,园内一照墙题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下面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写着:“文衡山先生手植紫藤”。每到夏季,游客穿过紫藤长廊时,紫藤花开,水汽喷雾,顿时会让人有一种清凉舒适之意。两廊之间,则种植着许多种类的花草树木。游客驻足此间,野趣油然而生,韵味无穷,给拙政园增添了一景。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的西南方向,隔着溪水有一座土山,上面有个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我们可以从秫香馆的前门通往后门,入眼的就是纪念品商店,连接秫香馆和复廊的是具有特色花纹的小路。低头看脚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象征子孙满堂,富贵满堂的鱼、蟾蜍等花纹。 接着我们来到了将东中花园分隔的复廊,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下面,我们来观赏“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它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红亭”相邻。梧竹幽居造型独特,
以往大家所见的亭是圆形,而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方亭。亭四周的白墙都是方形的,方墙上又有圆洞门,一座天圆地方,表示园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人站在亭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园 。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随着我们跨过了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后,我们来到了待霜亭。待霜亭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亲爱的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远香堂对面的雪香云蔚亭。“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
亭柱上还有文徽明所书写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副对联取自南朝�6�1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
游客们,您现在来到的是位于中部花园西山下池水中央的“荷风四面亭”,“荷风四面”顾名思义:四面临水,夏日荷花在四面盛开,有阵阵荷香从亭周围飘来。有着“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的美景。亭名因荷而得,所以最适合的是欣赏夏景,因而此亭为四亭中的夏亭。荷风四面亭位于湖中岛上,四面临水,三面植柳。且位于三条路的交叉口,可供游人休息赏景。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勾画出拙政园春夏秋冬的景色。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使得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更是四季皆宜。荷风四面亭亭为六角攒尖,四面通透,临池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所在的小岛与待霜亭、雪香云蔚亭所在的二岛构成“一水三山”的海上神山境界,象征蓬莱 方丈 瀛洲三神山,形容园林美境恍如仙境。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
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园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这里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的空间窄小的布局形成对照。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引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就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小飞虹。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此得名。古人以虹喻桥,别具一格。冬天在桥上看雪景也是极佳的,雪落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此桥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
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是在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山池环绕,后面是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清香远送,一一风荷举,是赏荷的佳处。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视野开阔,没有庭柱阻隔,而且四周都是玻璃,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最惬意不过了。厅的南边是一座黄石假山,这在苏州园林里是很少见的,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闲庭别院,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各种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嘉实亭”里有一幅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此处有一条波形水廊。水廊,凌跨于水上,真所谓浮廊可渡,将
水面的空间半通半隔,增加了水源深度和水面的辽阔,拙政园的宜两亭下至倒影楼这段水廊,造型优美,似卧虹临水,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饶有情趣,又因它如水波起伏不停,故又称波形廊。
在别有洞天的西南方向,卅六鸳鸯馆坐落于此。卅六鸳鸯馆是拙政园西部的主建筑,精美华丽,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北厅是卅六鸳鸯馆,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从外面看是一个屋顶,而里面则是两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面则分为两个客厅。由于主人张履谦爱好听昆曲,因而这座鸳鸯厅较其他而言多设了戏台,馆内四角都增设了耳房,演员可以在耳房休息、化妆,平日里客人来了,佣人随从也在耳房休息。馆内屋顶采用弓形,营造出了余音绕梁的效果。卅六鸳鸯馆四面菱形玻璃蓝白相间。由内向外望去,一窗一景。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暖,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 照射,宜于冬、春居处。厅前有小院,栽植多株名贵山茶花,山茶又别名曼陀罗花,为与北厅相呼应,题额作“十八曼陀罗花馆”。据园史资料,明末清初之际,古园最负盛名的花树景是几株山茶中最名贵、最华丽的宝珠山茶。馆内悬清未状元陆润庠(xiáng)行楷写的额匾“十八曼陀罗花馆”,两侧挂着已故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补书的原有景联:“迎春地暖花争诉,茂苑莺声雨后新”。
这座容南北两厅的建筑除春冬赏花、秋夏观荷纳凉之外,在考虑赏景之外,厅堂建造还如此周到地考虑园林中生活起居的方便,这正是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艺术目的性的很好体现。
西北面的“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倒影楼"位于"卅六鸳鸯馆"的北面。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可以看到其他楼阁,树木的倒影。“倒影楼”是一座两层建筑,楼的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纪念馆"。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资料说,他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也有的资料说,他依照园景画了31幅图,各配以诗词,并作了《王氏拙政园记》,使名园增辉。"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
坐?明月清风我。扇面状屋面和扇亭与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构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各位游客:拙政园的主要景观就游赏到此。让我们在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小园林里,享受一份温馨的家庭气氛吧。
苏州拙政园简介导游词篇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苏杭,是你们拙政园的导游。
现在我带大家去游览一个大户人家的私家花园-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它在我国是唯一同时拥有四项头衔的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个曾经的私家园林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荣誉呢?我们就去探访个究竟吧?
这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的建造者名叫王献臣,他是明朝的一位高管,因官场失意回到故里,以一座寺庙的旧址为基础,开始兴建拙这座宅园。为了使宅园更赋文化品味,他邀请了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首席设计师,参与设计蓝图,并留有《文待诏拙政园图》。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以一个画家的审美情趣,用传统的笔墨勾勒出了整个园林的总体布局,历时十多年,终于建造完成这座后来名冠江南的杰作。文徵明的设计,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的园林风格,强烈地表现出中国山水画中审美意境。至此,以真实的自然山水为蓝本,融入中国画的艺术再现手法,成为了苏州古典园林布局的一大宗旨。园子取名拙政园是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历史上曾一分为二,又一分为三,再合而为一,沧桑变迁,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在拙政园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文徵明、曹雪芹、李秀成等格外引人注目,我们在游览景点时会一一向大家介绍的。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堂坐北朝南三开间,环境幽僻。堂正中有屏门相隔,我们来看屏门南面的这幅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制作的漆雕作品《拙政园全景图》。
拙政园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的明代正德年间,是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大的一个,占地面积78亩,以水为主,建筑多临水而建,山地水廊起伏曲折,处处流通顺畅。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全园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
东部占地约31亩,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这里呈现的是一幅田园风光,建筑点缀在河岸与树丛之中,溪流在假山的脚下穿行,构建出一个充满山林野趣的开阔空间。
中部占地约18亩,花木繁茂,山水秀丽,亭榭典雅,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为中心,各式建筑傍水安置,造型古朴典雅,亭台楼榭均临水而建,有点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假山四周,池水环绕,山头高低错落,宛如湖中的岛屿,整个空间充满了自然的风韵,气氛宁静而又幽远,显示出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造园格局,基本保持保持了明代园林设计者文徵明时的园林艺术风格-浑厚、质朴、疏朗。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现在的格局维持着晚清园主富商张履谦的风貌。
"缀云峰"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归田园居名峰,当年由叠山大师陈似云堆叠。它耸立于兰雪堂后的假山上,犹如一朵云彩降落凡间,点缀着园景,也象一道屏障,将谊大的花园与无限画意隐在了背后。"缀云峰"挡住来宾们的视线的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我们一进花园,看到的不是一览无余的池塘,而是这块巨大的湖石。这恰似那欲迎还羞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怀,东方女性独有的魅力就在这里吧,留有一份神秘,一份令人前去探幽的期待。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缀云峰和联壁峰,两座湖石站在路口象守护神一样,正好和书中描述的大观园门口的情况一致,一象猛兽,一象鬼怪。右面这鬼怪石,藤萝似散发,有耳有鼻,形神兼备。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苏州拙政园简介导游词篇四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园内主要景点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亭阁、浮翠阁等。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东园介绍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
苏州拙政园简介导游词(十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