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族复兴实践心得体会精选 民族复兴实践心得体会精选文章(九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民族复兴实践心得体会精选一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019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19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1950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1990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19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胡锦涛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007年9月王燕娜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也在不断拓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加之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时常会发生一些碰撞摩擦。深入研究探索、正确分析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及解决对策方法,对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维护民族团结,首先加强对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少数民族同志要学、汉族同志也要学习。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捍卫、共同建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公民都要坚决维护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通过学习,坚定自觉地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报效祖国。

其次,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当前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摩擦和纠纷呈易发、 多发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相互了解、信任或尊重。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千百年来,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西藏现居住着汉、藏、回、撒拉、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各民族只有手拉手,心连心,相互帮助,和谐进步,才能共同繁荣和发展。只有大力维护、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平等,才能有效的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才能保持西藏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西方有句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祖国是我们大家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共同事业。只要我们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着眼,从小事、平常事做起,你一件我一件,你一砖我一瓦,民族团结的万丈高楼必将在我们手中拔地而起,民族复兴的光明末来必将朝我们大步走来!

作为党员,每一个人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推动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我们大家做起,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为非公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我们那曲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关民族复兴实践心得体会精选二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复兴文库》正式出版,习近平总书记为之作了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这是一篇概括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思想源流、文化脉络,指导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重要文献。2019年,我受邀参加这部典籍的编纂工作,负责编纂第二编《大后方的建设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中国向何处去的战略抉择》两卷。精选、精编反映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文献,为《复兴文库》贡献力量,增添篇章。

编纂《复兴文库》,是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我们受邀参加,这是中宣部对重庆市委宣传部多年来在组织抗战大后方研究方面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和极大信任,是重庆宣传思想战线的光荣。

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是挽救民族危亡,追求民族复兴的大后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重庆更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所在地。2005年以来,重庆市委整体推进抗战历史研究,随后实施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第二次国共合作及其经验研究——以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抗战大后方为中心》,出版了以《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工作文献选编》《重庆抗战史》为代表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参加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研究丛书》,拍摄了大型历史纪录片《大后方》,举办了《重庆岁月——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构建了国际性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研讨会,保护传承了一批抗战大后方遗址。

《复兴文库》把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作为一个独立的专卷编入《文库》,完善了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研究体系,是思想史研究的创新举措。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复兴文库》是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当今时代承载民族复兴思想历程的中华文化典籍。它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集中展现了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引领时代进步、推动民族复兴的思想成果,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捐弃前嫌,万众一心,凝聚起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精英。他们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民主、抗战胜利,殚精竭虑、不懈求索,贡献了一大批闪耀着民族复兴时代光芒的思想结晶、扛鼎之作。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重庆培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抗战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争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文献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复兴文库》将其集中收录在第七卷《大后方的建设和民主运动的开展》和第八、九、十卷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史研究的一次重要开拓和努力。

《复兴文库》收录了一批重庆文献,是重庆这座伟大城市贡献给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的重要篇章,永载史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891年重庆开埠以来,重庆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风采的重庆革命文化。《复兴文库》在第二编的开篇之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就收录了1919年五四运动在重庆的《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全体学生通告》《重庆青年救国团成立宣言》和重庆六三游行大会的通电、公函等重要文献,反映了重庆人民投身这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的时代先声。收录了1920年的《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1922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方团宣言》,反映了100年前重庆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崭新风貌。

回顾4年编纂历程,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在党中央决定编纂的《复兴文库》引领下,重庆学界的思想境界、理论视野、学术水平都得到了整体的提高;重庆课题组成为培养锻炼年轻理论、历史学术队伍的重要平台,青年学者们都感到“与有荣焉”;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复兴文库》编纂任务,是重庆社科理论界、出版界在党的十九大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具体表现。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序言《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为指引,在学好党史的基础上,学好中国近代史,学好中国历史,在各自岗位上“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为后代续传统,为国史添篇章”,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和力量。

有关民族复

民族复兴实践心得体会精选 民族复兴实践心得体会精选文章(九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