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欲之害心得体会和方法 《贪欲之害》心得体会(1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私欲之害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主要是通过学习第1则、第2则、第4则、第5则、第8则、第9则选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2课时
启发、探究
导语: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第一课时
樊迟皋陶弘毅枉
1、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2)天下归仁焉
(3)请问其目(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6)樊迟未达
(7)问知(8)举直错诸枉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10)尧舜其犹病诸
(11)为仁由己(1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7)问知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人。”(2)举直错诸枉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4)知者利仁
“知”通“智”;“错”通“措”;“乡”通“向”;“知”通“智”
3、文言句式:
(1)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2)选于众: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5)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1、背诵、理解: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馨提示: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原文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4】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
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孔子眼中的“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1、在课本中画出下列重点句子,并做初步理解:
重点句子1:克己复礼为仁。
①、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克服自己的私欲而遵循礼法的规定。
②、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
③、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就孔子与颜回的这些问答来看,仁和礼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礼主要是外在的规范,而仁则主要是对这种规范的内在自觉而已。克己复礼固然是仁,但是仁又不仅限于克己复礼(那只是仁的基本面)。
重点句子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句
私欲之害心得体会和方法 《贪欲之害》心得体会(1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