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范简短 安全防范的内容(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安全防范简短一
1、组织幼儿开展集体活动,有关部门和负责老师一定要周密计划,严格组织,确保安全。
2、集体活动前,各班应按时排队,有序前往指定地点,做到静齐快。如需带座椅,应规范执拿,轻拿轻放。
3、集体活动时,应坐姿端正,认真观看或听讲,不随便走动,不交头接耳。
4、集体活动结束后,应按序整队回教室。上下楼梯速度要慢,注意礼让不抢先。
二、校外集体活动安全防范制度
1、组织幼儿开展园外集体活动,事前须报园长室批准;组织全园性的园外集体活动,事前要按有关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
2、活动前,有关负责人要仔细研究,周密计划,严格组织。
3、要派人事先勘察活动场地、环境,确保活动场地符合安全和活动要求。
4、要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各班必须有一名教师带队,各班须二名教师。带队教师必须自始至终组织好队伍,照顾好幼儿,及时处置偶发事件。
5、集体活动前,必须进行一次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6、无特殊情况,幼儿应戴安全帽参加活动。活动过程中应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不得私自脱离集体。遇有特殊情况应报告老师。
7、步行前去的活动,老师应与幼儿一道步行。
8、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把幼儿带回幼儿园。如安排家长接送的,必须待最后一个幼儿接走后,带队老师方可离开。
9、活动中如需使用交通工具时,必须租乘国有(a类)运输单位的车子,所乘车辆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并与有关单位签订安全承运合同。不得超载,不得乘坐无三证(健康证、驾驶证、上岗证)的人员驾驶的车、船。
10、其他单位要求组织幼儿参加的集体活动,须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否则,幼儿应予拒绝。
三、幼儿上学放学安全防范制度
1、应按时入园,及时回家。不要在园外游玩。
2、教师在中午和傍晚放学时,应组织幼儿排好路队,及时护送幼儿离园并安全穿过校门前马路。
3、值日老师应准时在园门口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静园时间到后,值日老师应清校,检查每间教室,发现有未回家幼儿,让其在传达室等候。
4、上学、放学时,幼儿不得在校门口滞留玩耍。路上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要结群嬉戏。
5、幼儿园禁止幼儿单独搭车上、下学。
6、严禁接送车辆进入校内。
7、如遇恶劣天气,教师应妥善处置难以回家的幼儿。
四、幼儿课间活动安全防范制度
1、课间活动时间,应及时作好课前准备工作。
2、上下楼梯,靠右行,慢慢行,不并步,不跳步。
3、不玩危险性游戏。不在教室、走廊、楼梯等处追逃,不趴在走廊或楼梯的扶栏上,不把楼梯扶栏当滑梯。
4、不玩各种电器开关、插头等,发现破损应马上报告老师,不要私自触碰。
五、体育课、运动会、课外活动安全防范制度
1、加强体育运动安全教育,使幼儿了解造成运动伤害的原因、后果及预防措施,掌握自我监督和预防伤害事故的方法,进行科学的锻炼。
2、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身体素质基本情况,适应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
3、要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运动量要适中,重视做好体育活动中的保护工作。
4、要加强组织教学和纪律教育,保证体育活动有序进行。幼儿因病等请假必须履行手续。
5、幼儿穿着要符合锻炼要求,如穿运动服和无跟软底鞋。不戴帽子和围巾,身上不要佩带金属徽章、别针、小刀和其他尖利或硬质物体等。
6、园内运动会时,不要随意站在跑道上,不来回穿越跑道或投掷场地。不参加比赛的幼儿不得接近赛场,应在指定地点有秩序的观看比赛。
7、教师应定期检查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8、体育器械,非老师许可,严禁私自玩耍。
最新安全防范简短二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的
通过开展“幼儿园安全教育月”活动,进一步强化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幼儿园小朋友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幼儿造成的伤害,保障幼儿健康成长及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一)重点教育内容
1、园内安全教育。幼儿园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
2、禁止幼儿擅自离开活动室和幼儿园。
3、加强常规教育,严禁在楼道内拥挤、起哄,避免冲撞,谨防幼儿因嬉戏玩耍引起碰伤、摔伤。
4、加强户外体育安全教育,教会幼儿如何正确的使用中、大型体育器械,提醒幼儿不玩危险游戏,杜绝因玩具造成的伤害
5、要加强外出活动安全教育,让幼儿知道外出活动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做到有秩序的'集合、出行,确保活动过程不发生任何意外伤害事故。
6、要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碍疏导工作,防止和减少幼儿因心理疾病而发生的他伤、自伤、自残事故。
7、交通安全教育。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本园实际,加强幼儿行路常识、乘机动车常识、道路交通标志常识等教育,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8、教育幼儿不玩火和危险品,让幼儿知道简单的灭火常识,知道火警电话和报警的方法,加强自救与逃生、消防标识识别等教育,使广大师生做到人人懂消防知识、人人有消防意识,保证幼儿园和师生不受火灾伤害。
9、卫生防病和饮食安全教育。知道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等卫生常识,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10、自然灾害防范教育。要加强对幼儿风暴、洪水、泥石流、雷电、溺水以及自救等方面的教育,确保把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内容
1、幼儿禁止携带烟花、爆竹、火柴、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进园。
2、教育幼儿不要随身携带玩具及锐利的器具来园,更不应把它放在口、鼻、耳中,以防伤害。
3、教育幼儿在家不自己动手反锁门,不玩煤气、炉火、火机、开水壶、饮水机、药品等危险物品。
4、教育孩子养成到公共场所注意观察消防标志和疏散方向的习惯;知道各种报警电话,懂得如何报警。包括110、119、120电话的拨打方法和报警方法,向大人求助的方法。
5、引导幼儿了解消防栓、灭火器的用途,知道幼儿园的安全通道出口;
6、防止触电事故。对幼儿进行安全用电教育,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电器外壳;幼儿不准在配电房,变电器周围玩耍;
最新安全防范简短三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也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工作关系到师生生命的安危,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特制订七年级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生命的安危,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安全常识,但有些知识缺乏科学性,也不太系统。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公共安全的常识,健康、安全、快乐地成长。
二、教材简析
重在培养学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态度。七年级《安全教育》包括五单元十一课内容。上学期学习1 3单元的第一至第六课。即:第一单元 生命花季《守望青春》 《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第二单元生命警示《不吸烟不喝酒》、《不参赌 不涉黄》、〈反对迷信 抵制邪教〉第三单元〈让交通法规为生命护航〉。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七年级安全教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以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
1.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睦相处 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能力。
2.培养学生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和知识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运用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学生的健康。
3.安全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坚持专门课程与其他学科渗透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强化管理、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能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珍视安全,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伤害,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发展,着眼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二)全面实施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和应对安全事件和事故的能力,形成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三)坚持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的原则教学中要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寻找相关的教学素材,注重选取学生普遍关注和乐于交流的安全问题作为
安全防范简短 安全防范的内容(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