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先锋心得体会精选 时代先锋感想(6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当代先锋心得体会精选一
什么是中国梦?具体说来,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未来的支柱,中国大学生更应该在心中构筑一个“中国梦”。由此,理解“中国梦”所包含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是十分必要的了。那么,我是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呢?首先,是“中国梦”所包含的历史底蕴。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4亿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其次,是理解它的时代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二是“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是“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有梦想固然是好的,但是如何来实现呢?寻路。负责任地构想未来,必然要解决走什么路,才可能接近和实现梦想。一个简单的逻辑是:“梦”不同,“路”必不同;“路”不同,“梦”亦将不同。只有“路”和“梦”的紧密结合,才会使“梦”深刻地承载历史,让“路”正确地对接未来。
在探索积累和开创发展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中国伟大的领导者们,始终不渝地带领我们追求着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
梦想,他找到了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道路;毛主席确立的新民主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是民族复兴的灵魂;进入新时期,邓小平开创中国道路,通过改革开放之路,目的是“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正像我们熟知的那样,到十五大,我们党正式把中国道路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概念对接起来;十六大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把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之“梦”,从此前的“富强民主文明”扩展描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见,在中国道路的开创过程中,“中国梦”里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民族复兴这三个内涵,是不能割裂的。“中国梦”诱人,但绝不虚幻。在中国道路的探索积累和开创发展过程中,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不仅始终作为目标存在,而且始终是具体的,是由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连接起来的。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更是每个人的。它的实现,不仅是需要每个中国人的努力,更是需要依靠我们年轻的一代的智慧和努力,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更是重任在身,不能懈怠。
由实现“中国梦”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我们大学生应该是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具有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的人,也是能面对实际愔况,正确地提出问题,团结一群人一起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具有领袖潜质的一群人。
所以,朝着“中国梦”的方向前进吧,让它为你指路,给你警醒,让它带着你在广阔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惟有这样,才能激励和激发你的生命,让你走向优秀和成功!
有关当代先锋心得体会精选二
浅谈现代大学中文教育与现代文学教育
目前,大学中文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挑战之中,同时这种挑战也为大学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概括起来,目前大学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随着近几年大学的大规模扩招,原来的大学中文系普遍由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扩张成为包括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编辑出版乃至文化产业管理等多个专业的文学院。
上述某些新的专业设置在文学院,在教育制度中是否具有合法性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新专业的教学内容这些就成为鱼待解决的问题其二,大学中文教育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致使大学中文教育课程的合格要求设置太低,许多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英语学习或休闲娱乐上,大学四年读书太少,进步太小,当他们大学毕业之后,只能成为缺少专业特长的万金油其三,
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非常欠缺,尽管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中有分量不小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内容,但往往流于肤浅空洞的形式和教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就需要在大学中文教育中贯穿这方面的内容,但目前大学中文教育的课程和文学观念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到自觉。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大学中文教育需要面对的挑战。
现代大学中文教育制度和现代文学观念具有一种共生关系。
现代大学中文教育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现代文学观念则通过大学中文教育制度得到巩固和确立,并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文学观念是一个难以清晰界定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对文学一词的使用中对它作如下描述它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样式,它是情感的和想象的,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具有审美性、自律性和意识形态性,能够起到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文学可以说是很早就有的,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门类则是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产物。
也就是说,在现代大学分科教育制度产生以前,文学并没有得到系统深人的研究,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一直是模糊的、含混的只有当文学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一个学科门类,人们对文学进行各种文学史、文学理论的研究之后,上述文学观念才逐步得到确立。
因此,现代文学观念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发展中逐步得到确立的。
这一点从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证明。
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中文教育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其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难以满足人才成长的要求,这是目前大学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任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都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较为完善的人格修养,保持个体心灵的健康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找到适合的专业工作,满足职业的需要。
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应当立足于这两个方面,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中国现代大学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中,特别是世纪年代以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难以满足人才成长的需要。
首先,就人格修养方面来说,大学中文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其应该具有的优势。
本来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中文教育的课程内容非常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格修养,保持个体心灵的健康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这是因为,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是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各个阶段的文学史正是以这种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建构的,学生通过对于文学理论、美学和文学史中的优秀作品的学习,不难领悟到文学中所蕴涵的审美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格修养。
其中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如此,中国古人认为人品和文品是统一的,通过对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作家作品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文学修养,而且能够领悟到这些文学家的光辉人格。
但是,大学中文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对青年学生人格培养的道路。
填鸭式的教学和过于简单的考试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教材和教师的讲义,大多数学生对于文学经典和理论经典的阅读和学习都非常欠缺。
教材和讲义都是当代人编写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编写者个人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偏见等各方面的局限,因此,它绝不能代替经典的阅读和学习。
经典是需要学习、掌握和领悟的根本性的东西,而教材和讲义只能是通往经典的辅助性手段,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对于教材和讲义的机械记忆代替了对于经典的阅读和学习。
教材和讲义的内容是属于老师的,它最终要还给老师,只有对于经典的阅读和李习才是自己的,才会伴随自己的终生。
其次,就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方面来看,社会上大概只有作家、教师和研究人员是单纯以现代文学观念的文学为专业的职业,在培育专业知识方面,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中文教育做得很不够。
众所周知,大学中文系并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在世纪众多有成就的现当代作家中,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可以说寥寥无几。
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有成就的作家都近于天才,他需要创造性地打破既有的文学规范而大学中文教育则是确立文学规范,并用这种规范对学生进行规训,即使有所谓的天才作家的苗子,
通过四年本科中文教育,天才的苗子也被扼杀了二是大学中文教育并不以培养作家作为目标,社会需要不了那么多的作家,如果大学中文教育以培养作家作为目标的话,
那么即使是培养出了合格的人才,社会也无法给他们足够的生存空间。
以文学教育和研究为职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确需要大学中文教育的培养,然而我们的大学中文教育培养出了这方面的合格人才了吗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
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需要大师但缺乏大师的时代,所以不断有人站出来呼吁大师的出现,探讨大师稀缺的原因。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大学中文教育制度与现代文学观念之间的矛盾与背离。
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中文教育毫无疑问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理念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臻于完美的人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应当成为一种通识教育。
然而当落实在大学教育制度中去的时候,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中文教育则成为一种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对文化特殊性的强调固然能使人文学科获得独立性,但人文学科在成为一个现代学科的同时也完成了专门化过程,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①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学中文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我们并不清楚大学中文毕业应当达到什么水准,应当掌握哪些应该掌握的真正有用的知识,能够写作哪些文体,能够胜任哪些工作致使大学中文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真正合格。
这一点所导致的危险在大学生作为社会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并不成为严重问题,在大学扩招和专业扩张所带来的就业危机中,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了。
有关当代先锋心得体会精选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作为这段历史的创造者、参与者、见证者,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当为这段历史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就是历史责任感。
今天在座的都是党员同志,站在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该如何提升历史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激发“正能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此,我送给大家六个字:爱国、奋斗、奉献。具体来说: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用“爱国三问”点燃了师生爱国斗志,激励有志青年发愤图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期间特别指出:“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流淌、绵延不绝,在时代的场域里扎根生长、释放能量。它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砥砺前行的精神依靠。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看到一个学生写了“精忠报国”四个墨笔字
当代先锋心得体会精选 时代先锋感想(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