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写作心得体会及收获 记者写作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八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记者写作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回忆过去的一年,交通学院校报记者团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对提高团人自身素质和宣扬交院文化,信心倍增!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新的一年,新的发展;新的一年,新的意义!在新的一年里记者团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精简内部成员。根据团成员在团的表现、投稿积极程度及在团的价值取向等,精简人员,保留精英,以提高记者团整体素质及凝聚力。记者团工作计划。
2。适当纳新有实力的成员。各系中下发纳新公告,并限制每系3人。如有超过数量的,可以根据测试,择优适当录取。
3。进一步完善团领导机构体制。横向做好各领导间的沟通与协作,纵向确立好上下级关系,做到各司其职。记者团工作计划。主要领导要做好带头、监督、提醒的作用。
4。实行分工责任制。采访部与写作部,确立相对稳定的工作范围。做到采访,撰稿,校对,执勤,校报外发等,分工相对明确。
1。定期进行专业学习。聘请或邀请专业指导教师授课,以提高团内部成员个人写作水平及总体实力;适当进行采访、写作、校对、发稿等一体化限时模拟训练。培养团内部成员对发掘消息的敏感性与多角度思维能力。
2。定期投稿制度。记者团内部成员每周至少一篇稿件,并严格要求稿件质量,做到档案记录。严禁抄袭、应付现象出现。
3。适当奖励。适时地对团内成员进行评估、适当地进行奖励及海报表扬。
4。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适当举行团内成员茶话会,春游等多方面活动,以丰富记者团成员的课余生活和团的凝聚力。
1。深入细节。团领导及时提醒团成员深入到交院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细节中去。多角度,立体化的思考、发掘交院文化。
2。面向全校征稿。适当开展校报征稿月,然后对所征稿件进行评定、改正、学习,选择优秀作品,成刊发表。
3。进一步加强与外兄弟院校的沟通。可以开展相互学习周,互动交流友谊月等,以学习外校的长处,经典之处。交流的时候,要注重在无形中打造自己的品牌,要特别注意树立交院记者品牌!
4。沟通重要人物。进一步加强与校级领导的沟通,及时了解各校领导对校内的意见、观点、想法、动向等。适当加强与校外著名人物及著名部门的交流沟通,以提供及时、有用的校外信息。如校友、各电视台等。
四、其他
2022记者写作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一年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在这短暂的一年中,由于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我*完成了自已的本职工作。为了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作为一名记者,要有宏观意识,要胸怀大局,了解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善于透过事物现象预见其本质和未来,从而挖掘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闻题材。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已的各项素养。为了提高政治素质,我要求自已做到:
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认为,记者讲政治zui重要zui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要做到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记者心理素质包括: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些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记者的必备条件。所以,我始终不忘提高自已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摄像记者,光有较强的政治和心理素质还远远不够,更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于是,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寻找各种与业务有关的资料,如《新闻学理论》、《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专业书籍,并不断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坚持每天认真观看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边学边实践,使自已学到的每一点先进技术都落到实处。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已努力做到: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等。
二、敢于吃苦,勇于实践。
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的,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样一个新闻题材,有的记者拍得有声有色,有的记者却拍的枯燥乏味,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实践出真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影响面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都是作者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进行了艰苦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分析才完成的。因此,我要求自已做到“三勤”、“两不怕”,即“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对得到的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止。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台管理机制的改善,改变了我台以往等新闻、派新闻的被动局面,给所有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平等竞争、平等提高的良好机会。今年八月份,我代表镇妇联参加了市妇联、市建设局联合举办的“建设杯学长霞做时代女性”演讲比赛,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我镇和台里争得了荣誉。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通过学任长霞,我认识到只有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记者,任长霞精神不仅作为一句口号,更作为一种信念渗透到我的头脑中,所以今年也是我收获zui多的一年。
2022记者写作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又到九月,又是瓜车进城的季节。
每当我在运城的大街小巷,看到畅通无阻的瓜车菜车;每当我在各个小区的门口,看到“欢迎瓜农来卖瓜”的横幅;每当我在城市的街道两边,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临时销售区……我都会想起,我在8年前写过的一篇评论,想起一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一万斤西瓜。
那篇评论,其实就是个倡议书,是一篇关于号召市民多买西瓜的倡议书。
那是2019年的7月,我们运城日报社的《黄河晨报》刚刚创刊4个月。那一年,运城的7万多亩西瓜大获丰收,但是,瓜农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不得不面对西瓜卖不了的难题。一车西瓜只能卖几十块钱,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卖两分钱。就算这样,瓜农的房子里、院子里、田间地头,还是到处都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悲剧发生了--一位瓜农开着农用三轮车进城卖瓜,被交通执法人员扣住,还要罚款400多块。他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气之下,上吊自杀!这个突发事件,直接触发了新生的《黄河晨报》的第一个重大战役性报道--帮瓜农卖瓜。
作为值班编辑,我的任务是在前方记者报道完突发事件本身之后,起草一篇倡议书,将舆论焦点从突发事件向“解决卖瓜难”引导。
但是,直到领导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旧毫无头绪。西瓜,西瓜……半个晚上,我的脑子里全是圆圆的西瓜在滚来滚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经种过七八年西瓜的父亲,一个靠种西瓜给我娶来嫂子,给我换来从小学到中学学费的瓜农父亲。寂静的夜中,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永啊,啥事?”一听到电话中这熟悉的声音,我的心头一颤,一种莫名的感觉冲向头顶。
西瓜,父亲,我,数以万计的瓜农……那一瞬间,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了数万瓜农和我之间的情感共振。那一瞬间,我深刻地领悟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到底应该属于谁、为了谁,我的笔到底应该写什么,怎样写!
“他们,从遥远的村中颠簸而来;他们,在陌生的街道上四处躲闪……”当第一句从嘴边流出,写作就异常的顺利,顺到正写着这一句,下一句就在脑子中排着队。
“就算我们的口才真的能压下去几毛钱的价格,但想想他们烈日下暴晒的汗水,想想他们西瓜卖不出去无奈的泪水,把那毛角钱给他们吧……”终于,在写到这一句时,泪水,不争气地从我这个自认为冷静客观的“职业新闻人”眼中夺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笔,走到窗前,遥望窗外夜深人静中的城市,仿佛看到了一片片碧绿的西瓜,仿佛看到了曾经年轻的父亲,仿佛看到了和父亲一样的瓜农们……
第二天,这篇题为《市民多买瓜,瓜农早回家》的倡议书,刊发在《黄河晨报》二版头条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2019年7月12号,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还没起床,就被手机铃声惊醒--
“你是写倡议书的记者吧,我40多岁了,还是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感动得哭了,文章写得真好,我给你背两段吧……”不等我说话,一位男子便开始在电话中,背诵起倡议书中的句子来。
请原谅我当时的浅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动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能背下我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几段话。我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在外地给我打长途,激动地聊了20分钟,只是为了表达对一篇文章的感动。
那位男子最后说:“我刚才联系了一家瓜农,买了他一万斤西瓜,我让他们明天把西瓜送到报社,送给你,就当是我替瓜农们感谢你吧……”
来不及辞谢,他就挂了电话。而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睡意全无。我躺在床上,静静地享受着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最美好的感觉。原来,就算作为一名最基层、最普通的新闻记者,就算是做着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骄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两辆载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真的就出现在报社门口。一万斤西瓜啊,满满两大车,不管是我个人还是报社,收下来都不是最好的决定。征求了当事人意见之后,我带着那两车西瓜,来到河东广场,将西瓜分给了市区的数百名环卫工。
如今,距离那次轰轰烈烈的卖瓜报道已有8年。但是8年来,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区设立“瓜果临时销售区”的制度还在继续,小区向瓜车菜车开放的惯例还在继续,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预先监测还在继续……
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议书,想起那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1万斤西瓜。
一位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
一次报道,感动得读者送来一万斤西瓜;一次报道,帮瓜农卖掉数百万公斤的西瓜;一次报道,让瓜车菜车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这,就是新闻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 这就是媒体上传下达的力量!这更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力量!
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谢有这个机会,可以再一次感受新闻理想的狂热,与追逐理想的感动,谢谢大家!
2022记者写作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一、按工
记者写作心得体会及收获 记者写作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