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文化心得体会如何写 桥梁构造心得(四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桥梁文化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1)公路桥、铁路桥、公铁两用桥、农桥、人行桥、水运桥和专用桥。
(2)根据桥梁长度和主跨的不同类型,分为超大型桥梁(多孔桥500米以上、单孔桥100米以上)、大型桥梁(多孔桥500米以上、100米以上、单孔桥40米以上、100米以下)、中型桥梁(多孔桥100米以上、30米以上);单孔桥总长小于40m大于20m)和小桥(多孔桥总长小于30m大于80m单孔桥总长小于20m,大于5m)。
(3)按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类,如污桥、钢筋混凝土桥、钢桥、木桥(易腐蚀、资源有限,除临时使用外一般不宜使用)。
(4)根据跨越障碍物的性质,对跨河桥梁、立交桥、高架桥和栈桥进行分类。
(5)根据上部结构的行车道位置,可分为上承式桥梁、中承式桥梁和下承式桥梁。
(6)桥梁组成如下:桥梁的支撑结构为墩台。桥台是桥梁两端的支撑结构,是道路与桥梁的连接点。桥墩是多跨桥梁的中间支撑结构。桥台和桥墩由桥台帽、桥台体和基础组成。
桥梁诞生于很久以前。当时,桥梁的作用是连接大江南北的媒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桥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再简单地应用于河流。交通方便的地方都可以使用桥梁。例如,现在城市里随处可见立交桥。桥梁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分为木桥、石桥、铁桥和钢筋混凝土桥。木桥和石桥是古代最常见的桥梁。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桥是中国的赵州桥。目前建造最多的是钢筋混凝土桥梁,原因是钢筋混凝土和其他工程一样,使用方便,经久耐用。铁桥也是常用的桥,因为铁做的桥比其他材料做的桥更长,用途更广。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铁制成的桥是1799年在英国建造的,但由于它容易生锈,维护起来很麻烦。
以上就是我们对桥梁的了解,所以希望这次实习能够提升和加深我们对桥梁工程的了解。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就到了长沙人民东路与桂塘河交汇处的桂塘河大桥。首先我们到达桥下空地,见习老师为我们讲解相关知识。据介绍,该桥长155米,宽29米,引桥为预应力三跨连续箱梁。主跨长78m,为下承式系杆拱。两个拱圈之间没有横向连接,桥型在长沙独树一帜。每个拱圈跨度为75.8米,距桥面17.8米。这座桥于20xx年底建成通车。
桂塘江大桥道路与桥体之间的长连接部分称为引桥,引桥下有桥墩。这些桥墩采用圆柱形实心桥墩,桥墩与桥梁底面之间有一个柱支座,主要根据桥梁的荷载和变形要求采用不同的尺寸和材料。该桥梁体为板梁桥,桥面有开口,主桥有四座
全桥为拱桥结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拱结构的桥梁要求其梁高特别高,不仅影响美观,还增加了工程量。拱桥一般根据材料不同分为钢箱拱、混凝土拱和钢筋混凝土拱。这座桥拱属于钢箱拱。桥体两侧有支撑梁,桥体的重量通过连接支撑梁和梁体的吊杆传递到拱上,从而产生轴向力。
然后我们沿着桥走,吹着河面的凉风,听着老师的讲解。经过一段长路,我们来到另一座桥。这座桥位于浏阳河上,横跨浏阳河两岸。据说这座桥是目前长沙最宽的桥。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桥梁。主桥下部长138米,为桩基和帽拱支撑结构。“一朝渡河”,没有码头支撑水面。紧邻南、北大堤的两组巨大主墩各由12个直径1m的钢筋混凝土墩组成。因为大桥的地质情况特别复杂,墩柱
平均潜入地下60米,最深的将近80米。桥的梁体也是钢箱拱结构,但是这座桥的钢箱拱就由紧靠南北大堤的四大平台(主桥墩)支撑。
接着我们又乘车来到位于南二环与湘江交汇处的猴子石大桥上,这座桥全长1389.62m,主桥宽27m,西引桥宽27m逐渐加宽至33m,双向6车道,采用ⅴ形斜撑,新颖、美观。按双向六车道设计,中间没有设立隔离护栏,大桥两边设有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我们主要参观的是桥的下部结构。桥下有很多桥墩,但是只有四个主墩,都采用v型桥墩,这样在桥梁上产生三个主块。桥体依旧采用箱体结构。
实习的第二天,我们首先来到洪山大桥,这是一座很特殊的桥,它是座无背索的独塔斜拉桥,形似一架巨大的竖琴,它塔高138米,主跨206米,被业内人士誉为“世界第一跨,神州第一桥”。桥面不是和一般桥一样的两边都有铁索,它在桥面中央有一条人行道,而在人行道的尽头斜立着斜塔,而且也只有在一个方向上有吊杆,另一个方向上的平衡力却依靠斜塔向另一个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已达到平衡的作用。他的桥梁也是采用大箱梁结构,采用单锁面。桥上的拉杆总共有十三根。每一根都比较粗,在吊杆底部有一个装置,听老师说是从外国引进的阻尼器,主要防止拉杆的晃动,因为在有大风的天气里,由于拉杆太长会产生晃动,严重时晃动程度达两三米,严重威胁桥体的稳定性。因此在底部装上这种价格昂贵的装置,尽管如此,在拉杆巨大的重力下,拉杆还是有向下垂的趋势,但是这比以前效果要好多了。
在独塔的下面是一间房子,听房子里的管理员说,这座斜塔斜高约170多米,垂直高度约为138米,在房子里面还有一座电梯,主要用于旅游观光。不过因为现在还未通过质量鉴定,不能投入使用。大概在十一以前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在经过允许后我们进入里面,在电梯旁边的小门向上看去,电梯的轨道正沿着塔内壁斜向上延伸。
在桥下面,我们看到桥就是一个主体钢梁,没有一个桥墩,而在两边就是有那些左右对称的钢梁承载着来来往往的车辆的重量。
最后我们来到由中南大学设计的三汊矶大桥(即湘江四桥),这座桥长2204米,宽31米是目前亚洲的自锚式悬索桥。这座桥有东西两个主塔。两大主塔净高为100.8米,如果加上建在主塔顶上的附属结构——22.9米高的塔尖,总高将达到123.7米。两大主塔各由水下基础、承台和塔柱三部分组成。
三汊矶大桥上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安装在两大主塔上的两根悬链索,每根各重500吨,悬链索通过高科技手段,架设在高达百米的两个主塔上。悬链索由37股高强钢丝构成,每根重为500吨。悬链索上有244根由高强钢丝组成的系杆,主跨钢箱梁桥面全部由系杆紧紧系住。悬链索东西方各有26根,而在桥塔中间有70根。
大桥每个塔顶设置2根避雷针,同时安装2盏探照灯。另外,从主塔到悬链索到桥面栏杆,都有先进的照明系统。在漆黑的晚上,大桥一带也像镶嵌在湘江上的一颗明珠。
通过两天对桥梁工程的认知实习,我们对桥梁工程也有了初步深入的了解,这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目的。而且,在这次实习中,我们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进步,相信这次实习给我们带来的经历一定可以为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很大的帮助!
关于桥梁文化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整座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长的有21.6米。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卢沟桥叫做连拱石桥。永定河发大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自从建成卢沟桥,再没有出过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设计很科学。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检阅桥上的车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界。那时候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赞扬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特别欣赏柱子上的狮子,说它是“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在我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卢沟桥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爱-民奋起抗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桥历史
明代自永乐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
桥梁文化心得体会如何写 桥梁构造心得(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