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言文六国论译文及注释通用(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文言文六国论译文及注释通用一
20111018
一、考点说明:
1、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翻译,既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翻译准确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信”、“达”、“雅”。 信: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 达:就是行文要通畅;
雅:就是语言要规范,翻译的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并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
3、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无法直译的,可以领悟原文精神,采用“意译”,要做到“对”而“不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二、翻译方法:
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六字方针:“留、删、换、补、调、贯”。
1、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例: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②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勾践灭吴》
2、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例:①夫赵强而燕弱。 (发语词)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语气助词) ③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结构助词)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表句中停顿的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①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假、活用)
译: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响应他,都带者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名词作状语)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十二”是个虚数,“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
4、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谓语)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 ④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省略介词)
5、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过来;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
译: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当然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补调),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温馨提示:①翻译时要看上下文,②找出得分点,③字字落实,逐字翻译。
三、实战训练:
1、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北京卷)
管仲曰:“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翻译】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穷困,困窘;时,时运)
【翻译】②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多,赞美;知,识别,了解。)
2、翻译下面的句子。(2008广东卷)
①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散吏:闲散的官员)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翻译】①当时陶侃担任闲散的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翻译】②别人有了一些优点,很少不称赞自己的。你有像这样大的功劳,却没有说一句(称赞自己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3、翻译下面的句子。(2009广东卷)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翻译】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翻译】②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4、翻译下面的句子。(2010广东卷)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翻译】①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翻译】②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11广东卷)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②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翻译】①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翻译】②(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确实是个奇特(或:奇异)的男子汉啊。(3分。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补注】洵,诚然,确实。《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有关文言文六国论译文及注释通用二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有关文言文六国论译文及注释通用三
《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以下是高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召公谏厉王弭谤
先秦:佚名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
有关文言文六国论译文及注释通用(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