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的心得体会四百字 尊师重道的心得体会四百字左右(四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尊师重道的心得体会四百字一
早上好!
九月,秋风飒飒,秋叶飘飘。这是农民收获的季节,也是老师们收获的季节,更是学生们回报的季节。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都不应该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怀师感恩。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至今已被人们引用一千五六百多年,可见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尊师重教的例子吧,一起学习什么是尊师重教,什么是文明行为,以及如何做到尊师重教,行为文明!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回顾从古到今先哲贤圣对尊师重教的精辟论述,应对我们有深刻启示。
《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吕氏春秋劝学》中讲道:“疾学在于尊师。”戊戌四君子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也曾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
《礼记学记》中还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为:在所有做学问的道理中,尊敬老师可谓难事。尊敬老师是学生的本分,然而尊师难以持之以恒。初学尊师并不难,但是学生逐渐学有所成,甚至超过老师时,尊师就很勉强了。这也是有些人终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尊敬老师。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学风,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风尚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的三千弟子为报师恩,四处奔波,传播他的仁政思想;南宋时期的岳飞,为师父披麻戴孝,一生牢记师父教诲,精忠报国,死而未已。尊师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体现,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
“疾学在于尊师”,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老师永远是奉献的代名词。我们的老师,常常孜孜不倦地教育我们,一丝不苟地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晚上,常有他们忙碌批阅的身影,清晨常有他们健步急行的身姿…老师的教育让我们明白:我们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困难中积蓄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他们给我们智慧去开动脑筋,他们给我们勇气让我们襟怀坦荡,正直为人。他们将美放在我们心中,给我们教诲、见识和想象。或许老师讲课的每个细节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我们淡忘,但他们的热情、勇气和慈爱会永远保留在我们心中。老师让我们懂得生活像大海一样深邃,向天空一样辽阔,而我们必须自己做出选择。他们带领我们所经历的每个问题,每个发现,每个体验都令我们着迷,让我们看到了智慧在知识海洋中的闪烁。失败后温暖地鼓励,成功后及时地肯定,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遵循于老师的谆谆教诲,又有什么理由不感谢他们呢?
我们的成长旅途上,少不了的是老师的陪伴。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爱岗敬业、安贫乐道、甘作人梯、愿作牛马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爱戴的。所以我们理应尊重老师的教诲,学会感恩。但尊师重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不仅仅是教师节才有的专利,而是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用你们的心,用你们的言语,用你们的行动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吧。
同学们,在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承尊师重教的文明火种,发自内心的敬爱我们的老师,以实际行动回报我们的老师吧。我们无需大张旗鼓,更无须高喊口号,只需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路遇老师时,报以轻声的问候或微笑,那会令老师温馨;上课前擦净讲桌、黑板,那会令老师愉悦;上课时认真听讲、练习、作业,那会令老师欣慰…
同学们,就让我们将心底的那份对老师的挚爱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们以回报恩师为动力,以理想、信心为针,以勤奋、拼搏为丝,去编织自己彩色的梦!
关于尊师重道的心得体会四百字二
天地间有一朵奇葩,春天倚着她幻想;夏天倚着她繁茂;秋天倚着她成熟;冬天倚着她沉思;然这株奇葩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恩师。从小到大,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太多太多的阳光和雨露,虽说大恩不言谢,然对于这没齿之恩,我还是想由衷的说一声:“谢谢!”你们的哺育之恩;谢谢你们的教育之情,谢谢你们二十年来无私的奉献,谢谢你们对我们的心酸劳瘁。
教育子女被父母认作是世间最伟大之任务,但亦是最艰辛使命。母亲在儿女三、四岁之前与儿女寸步不离,让其听闻、晓其理性,感触到自己对父母的孝顺、友悌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同时让子女看到自己的父母怎么对待长辈、晚辈,不让孩子有负面的影响。孩子天天阅之,自然效法。此为古人所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婴儿从小就学会孝敬,并养成一生的习惯,德行就自然间流露。这个德行记载就出自《弟子规》,此为正确之观念、缜密之思惟、强大之价值观,是家庭生活之规矩,人竞遵守,这是中国教育之特色。
父母所授为人生教育之最初阶段,孩童七岁入学,老师着手教其孝悌忠信。贵在言传,重在身教,深入浅出引导孩童,讲解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孝顺公婆、友爱弟兄。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孩童方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孩童学习之内容,也定会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落实。在校事奉老师,洒扫应对,学习生活,接受教育。在校奉事
老师,回家奉事父母。遂家国和睦,天下太平,人丁兴旺,盛世空前。学校教育也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老师会把学生孝敬的根保护好,不让根变质,不让行为越轨,后教其学生诗书礼仪。塑其苗,后成其材,所以老师是护持孩子成就之使者,遂得社会大众之尊敬。
纵观古今,中国古代的王侯将相,让其子女在学堂里念书,对圣哲孔子的神位、画像,顶礼膜拜,对老师则要施行跪拜礼数,这就是古人对孝亲尊师的最初诠释。帝王带头做,教人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上行下效才养成社会上良好的风气。人人知道尊重老师,人人知道尊重学术、德行,则社会安定、世界太平。然疏忽了这些小节社会就会有所动乱
敬老尊贤,孝亲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老的祖先们以这个理念代代相传,教导下一代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中国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上至肉食之仕,下至匹夫之民,无不推举孝廉之仕,无不主张养父母、恩师之志
然而在浮躁的当今社会,教育比过去困难很多,五伦失掉没有人教,疏于教育,忙于赚钱,家庭教育没有了,而后代的孝根没又扎好,学校教育又有了严重问题。遂子女不懂得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友爱兄弟,自私自利。然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知见超过父母、老师,却没有智慧判断是非利害,必定随顺烦恼习气,胡作妄为,危害社会,所以子女背叛父母、学生背叛老师,在今天到处都可见,孝
亲尊师的埋没,也是整个社会动乱的根源!今天人与人的往来都是利害,然而利害所维持的关系不能长久。所以不教怎么行?家庭如何维持,社会安宁从何谈起呢? 对孝亲尊师的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们如果不再加紧努力认真去做,就会完全丧失了,我们是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全心全力去做,不为自己,只为拯救快要被邪恶吞噬的优秀文化,为把已死的人心慢慢复苏醒过来,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全心全力做好这件好事,以大爱来爱护社会,爱护一切大众;照顾好老人,教育好孩子。
有人说,我们9
尊师重道的心得体会四百字 尊师重道的心得体会四百字左右(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