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教案设计(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最新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教案设计(推荐)一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互动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
最新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教案设计(推荐)二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8、附:一点说明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课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惯)。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最新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教案设计(推荐)三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胡同文化》所做的讲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其实说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适,作者从建筑学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个层次,写出了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它的衰败与没落,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亦不失典雅之气。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2、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
3、体味本文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调的韵味,而且《大纲》中还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特色。
其中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较难,应该作为难点来对待。
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训时济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师曾讲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我深受启发,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时也见到类似的文章,于是在授课中我经常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预习,自主探究,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文学常识,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
除了板书,我将采用一下媒体:
1、电视。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
2、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片断。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我就问学生:这首歌有什么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后我就抓住“大碗茶体现了北京人的生活特点”这一点,让学生找出歌词中还有哪些内容也能体现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书。
〔二〕明确目标〔略〕
〔三〕介绍作者,由学生自己介绍。
〔四〕分析课文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问学生: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学生回答不一,先请回答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说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学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其实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过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概括胡同的特点,然后总结它的总特点
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3、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
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概括重点,用时12分钟。
4、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讨论胡同文化的前景
刚才讲到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那么“忍”的精神应不应该提倡?学生回答后,要引导他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胡同文化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估计部分学生会受本文影响,只看到胡同文化的衰败落后的一面,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再用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的片断,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胡同的消亡。这也是对鲁迅的拿来主义的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正在趋向衰落的传统文化存在?比如京剧。你将如何去做?
交流之后,可让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5、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须通过朗读才能体味的深刻,我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男女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6、小结,布置作业:作同步训练中的语言知识巩固题和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最新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教案设计(推荐)四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
最新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教案设计(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