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专题心得体会及收获 古诗文的感悟和收获(七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古诗专题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4、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7、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唐.孟郊《七夕》
8、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0、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11、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2、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3、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
14、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牵牛织女》
15、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杨璞《七夕》
16、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17、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唐.宋之问《七夕》
1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19、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权德舆《七夕》
20、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晏几道《鹧鸪天·七夕》
描写古诗专题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描写古诗专题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关于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版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拼音版
héng kàn chéng lǐng cè chéng fēng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yuǎn jìn gāo dī gè bù tóng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作者背景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描写古诗专题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
古诗专题心得体会及收获 古诗文的感悟和收获(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