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爱国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 新课改爱国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高中(7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新课改爱国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绪,在数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好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能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1、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还给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像有些教学内容只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自己探求规律归纳方法就能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求——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找寻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多一些引导、点拔,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规律。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作为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法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的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学生当成加工厂的“机器”,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2022新课改爱国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我觉得新课程能否顺利的实施,达到有效的目的。关键在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们能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怎样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个人觉得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意识。
我认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发展。光有思想是不够的,应该有先进的思想,才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拿我国的四大发明来说吧!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的自豪,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古代人民的思想。但是外国人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子弹攻敌,中国人只知道用自己发明的火药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中国发明的罗盘航海,中国人则用它来看风水。总之,外国人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找到了中国,又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再用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英国教育家培根说“思想决定创造”,这就是国与国之间观念、思想的差距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在为我们古老的四大发明自豪的同时,也要为我们落后的思想感到悲哀。这使我意识到要进步、要有所成就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如果没有先进的思想,再好的智慧也是枉然。同理,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的老师们,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技术也是枉然。这就是我要表达的第一点,要顺利的实施课程改革,教育工作者们首先要有先进的思想观念,用先进的思想教导和影响学生们。
那么,新课改背景下的老师们,要具备哪些先进的思想意识呢?
(一)、首先,教师要具备“开放”的思想。
国家改革必须开放、教育改革也得开放,教育改革一线的教师更要具有“开放”的思想。具有了开放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
记得我看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鲁迅杂文《夏三虫》前,问学生:“在跳蚤、蚊子、苍蝇中,你爱什么?”学生们积极的思考,而且大家答案不一。在教学完《夏三虫》之后,老师
问学生们同样的问题,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回答:“爱跳蚤,因为跳蚤来吸血,一声不响的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鲁迅就因此爱跳蚤。”就这样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都“独爱跳蚤”了。这意味着教育的成功呢,还是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在教学《爱莲说》之前,教师问学生:“在菊花、牡丹、莲花中,你爱什么花?”学生活跃起来,而且众说纷纾在教学《爱莲说》之后,教师问学生同样的问题,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泥而不妖”学生们都“独爱莲”了,这意味着教育的成功,还是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世界呈多元化趋势,不可能,也不允许都一个模式。教师应该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辨证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能搞“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别人把意志强加给自己,但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你可以独爱莲,他可以独爱菊,我可以独爱牡丹。教师没有理由消灭菊花和牡丹,只留莲花,因为世界需要莲花,也需要菊花和牡丹,才丰富多彩。其实,爱莲爱菊 爱牡丹都没有错。不论莲花,菊花和牡丹,都是人的审美追求的象征。是对自己的审美追求和现实人生的观照。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爱莲体现了人们对高尚品格的宏扬;菊花傲霜斗寒,爱菊体现了人们对顽强生活的礼赞;牡丹雍容华贵,爱牡丹体现人们对兴旺昌盛的追求。这些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况且,这些优秀文化,我们可以兼收并蓄。不断完善人格。既然“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独爱莲,封闭学生呢?教育家张先华说“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和揣摩别人的思想,而是要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具备了开放思想的老师,就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
(二)、其次,教师要具备“发展”的思想。
“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二是树立教师自身发展、学习的思想。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一些社会生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但的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能力,比如放手让班干部管理学生,培养一批有思想有主见的班干部。在班队课上开展一些我是生活小能手这类的主题班会等…)这样有利于学生
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另外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的提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以适应新的教育。这也是新时代知识社会的需要。
(三)、最后,教师要具备“创新”的思想。
教育家张先华说“创新比知识更重要,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知识只有在创新中实现价值。陶行知在其创造教育理论中分析出:中国有4000余年的历史,20xx余年的文化,却落后于发达国家,原因是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活书橱,贩卖知识而已。只装知识,不会创造。因此,陶行知呼吁新时代的老师:要教人创造,教人生利;要将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转化为生产能力,创造文明。他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学知识目的是创
新课改爱国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 新课改爱国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高中(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