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风俗心得体会范本 春节传统节日心得体会(二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过年风俗心得体会范本一
你们好!新春佳节就要来到了,在这里我首先给所有的领导拜个早年,祝新年快乐,天天开心,身体健康!
过年请假时间:1月16日——2月7日,共23天。 详细请假时间如下:
20xx年1月16日——1月21日:请假6天; 20xx年1月22日——1月24日:放假5天; 20xx年1月25日——1月28日:请假4天; 20xx年1月29日——1月31日:休息3天; 20xx年2月1日 —— 2月2日:休息2天; 20xx年2月3日 —— 2月7日:请假5天。 望领导批准为盼。
恭祝领导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请假人:
20xx年x月x日
描写过年风俗心得体会范本二
春节与元宵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代表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除夕守旧,喜迎新春。是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在除夕这一天,我们都会贴春联,吃团圆饭。而元宵佳节,大家都聚在一起赏花灯,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会开开心心的。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首先是除夕这一天,从早上开始,大家便开始准备,新年所需要的各种东西,吃完早餐,大家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贴春联。春联的内容大都是一些祈求在新的一年中有一个好运气。贴完春联接下来便是准备祭祀祖先所需要的东西,包括香、食物等。这一切都是非常的讲究的,有这各种各样的规矩。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便是迎接家里的祖先到自己家中,一起分享过年的喜悦。
在晚上一家人便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的不用做的非常豪华,关键是一家人能够聚在一起。包水饺也是除夕夜的一项活动,一家人聚在一起,包水饺,其乐融融的场景让人感到温暖。除夕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岁这便是最大的幸福。
大年初一,作为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年。大家便开始相互拜年,从一家人到邻里,都要去走一走,坐一坐。这也是新年中最活跃的一部分,长时间未见老朋友,聚在一起,谈论自己所做的事业,别是一番感觉。
元宵节,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元宵节没有新年那么隆重,但却是更具有特色。元宵节的特色便是吃元宵赏花灯。这个节日代表着新年的结束,代表着继续辛勤的劳动。在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会点燃各式各样的花灯,尽管早已经习惯了用电的生活。但大家还是会不约而同的点燃蜡烛,因为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风俗。花灯的摆放也有很多的讲究,从摆放的位置到摆放的数量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然而,这天晚上最漂亮的还是点燃孔明灯,这是人们的一种希冀,对新的一年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热爱。天上飘着的孔明灯,就如同人们的希望一般,在天空中放出光芒,指引着人们的前进的方向,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新年与元宵节就这般过去,但是这种风俗却会永久的存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节日的情感变得淡了,节日的气氛也冷清了很多。新春之时,走在街上的人少了,整个街道也变得有点冷清。没有了以往的瑞雪,只有上升的气温。也许是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大家对新年的期盼没有老
一辈人的年轻时强烈。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要传承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内涵。
【篇二: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之中国传统节日
the lantern festival
年级:1111121
学号:04
姓名:张晓鹏
专业:对外汉语
指导老师:张永明 元 宵 节
二零一二年六月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之话说元宵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国度,她辉煌的文化,悠久的传统使其经历了几千年的时空变迁依然熠熠生辉。传统节日是社会生活的积淀,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下面我来介绍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的代表——元宵节。
㈠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或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㈡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㈢元宵节的习俗
①张灯结彩
②猜灯谜
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③舞龙灯(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④踩高跷
⑤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⑥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范本 春节传统节日心得体会(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