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自信范文简短 文化自信传承议论文(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文化传承与自信范文简短一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当我们朗诵着伟人们写下的一篇篇美好诗文时,不得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我们朗诵着《三字经》时,中华美德的传承就在我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就以“仁德”为本,至今深刻教导着我们;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蒋琬不计属下杨戏之过,人称“宰相肚里能撑船”;还有赵国文相蔺相如多次宽容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武将廉颇,面对门客的不解,蔺相如却说:“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私仇放在后面。”终于换得廉颇的悔改。同学们,有时候宽容能唤醒人的灵魂,能创造机会,消除隔阂。
在生活中,我秉承“仁德”的精神,原谅他人的错误,不与他人计较。令我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学期刚开学的情景,因为那次,我收获了真正的友谊。
那天早晨,我吃完早饭急匆匆地去刷饭盒,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赢得时间就能提前完成作业,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看书。那天不知怎么了,水池边的人比平日里不知多了多少倍。我开始烦躁起来,怒火也一点点地升了起来,整个人成了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我把一切抛在脑后,奋不顾身地挤到水池边,准备找空位刷饭盒。这时,我定神一看,水池里的污水满了,并且又堵塞了!就在此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只觉得身体往前一倾,我的整条胳膊按进了水池里,污水把校服袖子弄脏了,我成了不折不扣的落汤鸡!怒火冲上头顶,我立刻回头寻找那可恶的“肇事者”,一位身材矮小的女生站了出来,我用愤怒的目光瞪着她,她知道自己犯了错,连声道歉。看着她如此诚恳的样子,我心中的怒火消了不少,这件事便悄无声息地结束了,我并没有责备她。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她也不是故意的。
过了很久,在一次学校竞赛中,需要统一服装,恰巧我忘记带校服,借了好多人也没有借到。这时,突然看到了那位“肇事者”,火急火燎之下,便向她开口,没想到她二话没说就把校服借给了我。这件事证明:宽容在无形中帮到了我。
人生就像一场苦旅,需要我们跋涉,让我们用仁德的大伞,撑起我们共同的希望;用仁德的大伞,盛满我们共同的欢笑;用仁德的大伞,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如何写文化传承与自信范文简短二
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2、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4、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马大·安诺德
5、为善则预,为恶则去。——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事》
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8、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9、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阿诺德
10、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邱吉尔
11、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献生
12、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1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1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6、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17、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1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9、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2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2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2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5、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
2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7、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3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3、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34、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35、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36、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37、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王勃《上刘右相书》
38、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马洛利
3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40、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4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4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3、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里德
44、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4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46、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世俗智慧的艺术》
4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48、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献生
4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0、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51、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52、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
如何写文化传承与自信范文简短三
同志们:
按照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根据工作安排,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在这里共同上一节党课,主要是结合最近一段时间学习情况,和同志们一同交流一下心得、感悟和收获。
这次党课内容的设计想法和思路是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8月份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所作出的重要指示,他强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此次主题教育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学习好党史、新中国史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初心,寻找理想信念的根源。
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经常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共产党人的“初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初心”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支撑共产党人度过那段的苦难的历史?为什么“初心”会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让我们的国家在新时代会有如此高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想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就是红色精神的力量。
今天的讲课内容我就从几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入手,回顾红历史留给我们的红色精神,共同感悟什么是红色精神以及我们怎样继承和发扬好红色精神。
(一)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内容主要包含:不畏艰难、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是敢于磨练、咬定青山的顽强毅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不朽灵魂,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对于中国工农红军这段长征历史,我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简要概括:时间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历时2年,行程65000余里(我们通常说的2万五千里指的是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的行程),跨越14个省份,开始时的30万人,胜利会师后仅剩5万余人。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河流(其中大河24条),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的极限。通过以上的几组数据,我们可以想象,长征是一段多么艰苦艰难的岁月。
长征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壮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数不尽的坎坷劫难,成千上万的围追堵截,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放弃。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党的领导下,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等。无数红军将士倒在了长征途中,但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没有阻挡红军将士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始终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不朽革命斗志,以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精神品质,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壮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的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比如,艰苦奋斗既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延安时期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
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1947年,中共中央从延安战略转移,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延安,当他看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那与当地农民没有任何差别的窑洞时,他感到十分震惊,他难以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军队在全国的战场上与他对抗,并且能在这样的桌子上把文章写得既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据蒋介石侍卫长俞济时回忆,看完毛泽东的窑洞,蒋介石那晚一晚上没睡着。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誉之为“兴国之光”“东方魔力”“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感叹创造这种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为“神奇的队伍”。
(三)雷锋精神
周恩来把雷锋精神精辟的概括为四句话,叫“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60年代初期,国内粮食紧缺,物资匮乏,同时苏联撤走了在所有在中国援助援建的专家,那是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正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雷锋以其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染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鼓舞着新中国的每一位建设者。
雷锋从他参军的第一天起,他就立下了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的志愿,他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作为党员的理想和信念,而且都付诸了行动。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够在一个特殊的日子给自己许下愿望,而且许下一个崇高的愿望,并且不折不扣地按照这个心愿去努力奋斗,这就是雷锋的可贵。他没有说大话空话,他的生命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的
文化传承与自信范文简短 文化自信传承议论文(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