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概述通用 左传 时期(二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左传概述通用一
但是《春秋左传正义》对于初学文献学的我来说,阅读比较困难。甚至于对上文所提及的“注”、“疏”的含义,我也不甚了解。幸运的是,文献老师前段时间刚好提及“注”、“疏”并讲述了其含义,我方知:对古书的注解叫“注”,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解释就叫作“疏”。
对于此书的注,大多数我不是特别明了,因此我均是借助疏,即《正义》,来弄清文章的大概意思的。但我在书中却看见一个奇怪的现象:书中大多数采用杜预的注,而极少看见其他人所著的注,这个给了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感觉。之所以会认为这个现象很奇怪,是因为在文选课上,老师通常会用毛传、郑笺、集传等作为比较,然后取最佳解释,而该书却反其道而行。并且据文选老师所讲,对《左传》做过注的大有人在,如西汉刘歆、东汉贾逵、服虔以及隋朝刘炫等,并且也大有可取之处。但为什么孔颖达却极少用其他人所著的注呢?于是我便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并从一堆书籍中找到了一个我认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清人焦循的《春秋左传补疏序》是这样解释的:“唐高祖之于隋亦踵魏晋之余习,故用预说作《正义》,而贾、服诸家由是而废”。大概是因为唐高祖沿袭了魏晋旧习,所以孔颖达独尊杜注,舍弃了其他人的注解。
众所周知,“疏不破注”是著疏的原则。华中师范大学安敏博士曾对其做过解释:“‘疏不破注’是指在一般情况下,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以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解释发挥,但不得对注进行纠正反驳”。文献老师也曾说过“疏不破注”这个原则及其含义,而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的疏证过程中也始终坚守这个原则,这也是此书最大的特点之一。
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则,使得孔颖达独尊杜注,而独尊杜注又使许多前人的有价值的注疏消失、亡佚,使白璧微瑕。
为了坚持原则,所以在知道各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选择了支持杜注。如:“《左传---隠公三年》:‘庚戌,郑伯之车僨于济。’”《正义》曰:“案:‘检水流之道,今古或殊。杜既考校元由,据当时所见,载于《释例》,今一皆依杜。虽与《水经》乖异,亦不复根寻也。’”明知与《水经》的说法不相同,却用“今古或殊”这个简单的理由简单地带过,并且不再找寻资料查证、找出正确的解释,实在
左传概述通用 左传 时期(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